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刘奕群:做国家需要我们做的事情

发稿时间:2016-04-18 07:20: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编者按: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迎来改革开放的春天,“科教兴国”助推国家发展破冰改革,破茧成蝶。嫦娥三号登陆月球、实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屠呦呦获诺贝尔科学奖……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攻坚克难、奋勇攀登,为日新月异的中国描金添彩。今天,“科技创新”为“双创”注入活力,激发动力,科技工作者注定成为引领国家科技变革的生力军。中国青年网特别推出“中国梦”践行者“科技人·科创梦”系列人物专访,与青年网友分飨我国科技人的励志故事,为实现科技强国梦凝聚青春力量。

  “中国梦”践行者“科技人·科创梦”系列人物专访第三期

刘奕群:做国家、时代需要做的事情。视频剪辑:刘铭

  刘奕群参加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本人供图

  “在‘科技创新’的时代下,青年科技工作者该怎么做?”

  “紧跟潮流,做国家需要我们做的事情,做整个时代需要我们做的事情!”

  如果没有亲耳听到,你肯定想象不出这句肺腑之言是出自刘奕群这位年轻的80后科技工作者。身为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副教授、系党委副书记的他,2015年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在互联网信息搜索技术领域再创佳绩,成为此次奖励大会上最年轻的获奖者。

  紧密的格子间,数十台闪烁着英文代码的电脑,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清华搜狗联合实验室中,这些是刘奕群的全部,这里是他带领青年科技学子梦想开始的地方,也见证了他从事互联网科技工作十余年的青春之路。

  在被社会遗忘的时光中找回自己

  1999年高中毕业,刘奕群本以为自己的成绩可以被保送到清华大学生物系,但是当打开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几个大字让他整个人都蒙掉了,“我曾一度怀疑他们把专业写错了!”谈起与计算机专业的缘分,刘奕群幽默地说。

  初到清华,刘奕群就感到自己身边的牛人很多。同样是刚入校园的同学,别人早就在奥林匹克竞赛、高级编程等相关专业领域搞过研究,而他还只是个会用电脑打打字的小菜鸟,专业上的差距足以甩开刘奕群好几条街。

  刘奕群告诉记者:“以前,在高中激烈的竞争中出类拔萃,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但是现在,能认识到方方面面都有人比自己强的事实,才是非常困难的。”

  在第一次的期中考试中,刘奕群发现一个经常“参考”自己作业的同学考试成绩却高出自己好多。他才深有感触地明白,在清华,考试不再是证明自己足够强大的终极指标,你的优秀要体现在各个方面。

  刘奕群在清华大学的办公室。本人供图

  刘奕群说,在高中,老师用一个学期讲完一本书,自己每天能做上百道题。而在清华,老师用两节课讲过一半书,自己通常一天做不出一道作业题。“那段时间我真的很难过,不管在学习上还是在社会工作上都很少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加上和家里联系不多,感觉自己都被社会遗忘在角落了。”

  苦涩的时光中,刘奕群努力地调整自己,调整自己的学习和心态,希望能在迷茫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每天天不亮,刘奕群就去图书馆排队看书,遇到难题不再是闷头冥思,而是放下顾虑跑去求助同学。经过一年的努力,刘奕群的成绩有了很大的提升。

  从本科生到博士生,刘奕群在清华八年的学生时代中曾获得过北京市优秀毕业生、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等多项荣誉。但是至今,他从不敢说自己是学霸,因为他时刻知道比自己优秀的人更多,自己还需更加努力。

  从看别人做什么到别人看我们做什么

  “人生的重要抉择一般不是自己做出的。”虽然计算机专业最初并不是刘奕群的选择,但是他依然很努力地改变自己,积极去尝试,全身去投入。

  大二的暑假,刘奕群参加了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信息检索课题组,并在马少平教授、张敏副教授的带领下参与了美国标准技术研究院组织的TREC评测。“那时候我们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所以我们要通过看国际同行在做什么的方式来找到切入点。”

  在实验室中,刘奕群每天都在经历着两件事情,一件事是不停地遇到困难,另一件事是想办法解决困难。通过孜孜不倦的努力,研究团队终于第一次研制出了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检索系统,并取得全球第一的佳绩。

  “原来这个东西并不难,我也能做!”从这以后,刘奕群找到了专业带给他的乐趣和成就感,也找到了自己事业的发展方向。

2015,刘奕群(右二)带领团队夺得ACM 信息检索会议(SIGIR)最佳论文提名奖。本人供图

  2003年,刘奕群开始着手开展网络搜索技术研究,并参与到了“校企合作”的新模式中。2006年,清华搜狗联合实验室成立,使“校企合作”真正落地。去年,由清华大学、北京搜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开展的“群体智能支撑的互联网搜索技术及其应用”项目,获得2015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

  从项目开始筹划到现在完成,至少经历了5年的时间。作为项目的第一完成人,刘奕群付出的精力与心思远比5年还要多。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博士生王超是此次项目的直接参与者。他眼中的刘奕群绝对是个尽职尽责的好老师,每当学生在项目进行中遇到一些资源上的问题时,刘奕群都是二话不说亲自出面为同学们争取到一些自己很难获取的外部资源。

  刘泽阳是一名从青海大学被保送到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研究生,刚开始进入实验室学习工作的时候,他对信息检索技术还不太了解。作为他的导师,刘奕群十分耐心地教他把程序一步步设计好,指导他如何跟上大家的节奏。

  每周三,是刘奕群对项目进行小组指导的时间,“就算再忙,刘老师都会来参加指导会,从来没有漏过一项。”刘泽阳说,刘奕群一直是他学习的榜样。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刘奕群用自己的力量带起了整个团队的精气神。

  最终,“群体智能支撑的互联网搜索技术及其应用”项目创新性地利用用户的行为反馈,抓住用户的行为模式,在简短地搜索词中精准理解用户的需求,以此来提供给用户互联网数据内容。刘奕群把这次获奖的意义归结于挑战,在科研中,他把每次挑战作为鞭策自己不断创新的动力。

  2013年,刘奕群带领团队荣获亚洲信息检索会议(AIRS)最佳论文提名奖,最佳海报论文奖。2015,他再次率领团队夺得ACM 信息检索会议(SIGIR)最佳论文提名奖。

  赫赫战功,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向国际的学者专家证明了中国科技人的硬实力。刘奕群说“从一开始看别人怎么做,到在一些方面引领别人,最后是别人看我们怎么做。中国的科技始终在进步!”

  刘奕群(中间)在清华搜狗联合实验室中与马少平教授(左三)、实验室的同学沟通交流。本人供图

  师生不是雇佣关系 是合作共赢

  谈起自己的成就,刘奕群十分感谢马少平教授。“在我读博士的时候马老师帮我改过很多我自己搞不定的代码,这件事情是很多教授都做不到的。”“马老师在学术上给了我们很大的自由度,他会给我们创造更多的资源空间,把我们的产品成果转移出去……”

  潜移默化中,刘奕群被马少平教授的一言一行深深影响着。他也把这种园丁精神根植在自己的教学事业中。在课上,刘奕群不会用说教式的方法为学生授课,而是选择讲段子,让学生不会因为枯燥的内容对学科失去兴趣。在课下,他会在为学生定好细致的研究方向,鼓励学生大胆实践。

  在刘泽阳心中,刘奕群是个没有架子的老师,总有种润物细无声的亲切感。“刚来北京的那段时间,我一个人住在招待所里,身边没有亲友。刘老师知道后,就经常来我这里和我聊天,总是想着帮我解决各种问题。”

  不光是刘泽阳,刘奕群对每名学生都是如此。2003年,王超曾担任过本科生的辅导员,在和学生同吃同住的日子里,他就养成了多年来的习惯。每学期开课,他一定会自掏腰包和班里的每名同学吃饭谈心,像朋友一样了解学生的心里和想法。

  “老师在发挥指导作用的同时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度,尊重学生的想法。”在刘奕群看来,师生之间不是纯粹的雇佣关系,也有别于“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传统理念,他们更多的是合作共赢,让每名学生都能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让自己的科技研究实现质的飞越。 (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尚君)

责任编辑:孙婴男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