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坚守非洲大漠的石油人
发稿时间:2017-05-15 10:41:15 来源: 央视网
他是一位大学教授,却放弃教职投身于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的创业大潮,一干就是19年;他是中国最大石油公司的一名员工,但他在这家央企的全部时间都凝结在非洲的一个国家——苏丹。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他挥汗如雨,用坚守见证着蓝图化为现实。
他就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国石油尼罗河公司副总工程师,兼苏丹6区联合作业公司副总经理——王杰。
从书生到油田前线“指挥官”
1998年,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刚满5年,苏丹项目启动3年,海外石油事业亟须既掌握专业知识又能熟练使用外语的人才。当时已是西南石油学院副教授的王杰主动申请参加苏丹油气合作项目建设,辞别年近70岁的双亲,离开刚满6岁的女儿,漂洋过海,来到自然环境恶劣、武装冲突不断、社会依托匮乏的非洲。
苏丹位于非洲大陆东北、撒哈拉沙漠东端,这里有丰富的石油,更有无时不在的冲突;这里有美丽的风光,更有无处不在的风险。高温、疫病、野兽毒蛇……自然环境的恶劣还在其次,动荡的政治局势、频发的武装冲突,无不考验着生活于和平年代的中国石油工人。
“我是学石油工程的,只有真正参与油田开发,才能将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王杰说,“那时的规划是,到苏丹工作一两年后,去国外做访问学者,然后继续教书育人。”
没想到,这一去就是18年。除了定期休假,王杰的时间全部给了苏丹。学者梦化作泡影,换来的是亲身参与我国在海外两个千万吨级大油田的建设运营。为支持他的工作,同为大学教师的妻子辞去工作,专心照顾老人和孩子。
“不是没有犹豫挣扎,但作为石油人,油田开发的前线才是真正的战场。”王杰说,“而既然选择了这份事业,就必须接受这种生活。”
王杰(左)和外方人员交流工作
战火中的坚守
2011年7月,南北苏丹分立。2012年1月22日,南苏丹政府强令两大千万吨级油田48小时内全面停产,并派军队武装督押、强制实行。
不了解油田生产的,以为像抽取地下水一样,电源一关,就可以停产。事实上,关井是专业性极强的系统作业,特别是37区油田原油具有高黏、高凝油等特点,贸然关井将造成输油管线全部凝管,这意味着千万吨级大油田可能报废,我国石油企业将失去在南苏丹开展合作的物质基础。
千万吨级油田短时间内平稳停产此前并无先例。面对失去理性的政府军枪口,为了避免紧急关闭油田和外输管道造成全线凝结的灾难性后果,时任采油厂厂长的王杰坚持科学高效有序停产。在公司管理层与南苏丹政府反复沟通的同时,他带领中外员工历时15个昼夜,对400多口油井逐口采取防护措施,全面完成千万吨级油田平稳“停车”,保全了十多亿美元的油田资产。在随后的恢复生产中,又创造了6昼夜成功复产千万吨级油田的奇迹。
对于在苏丹工作的中国石油人,战火逐渐成为常态。2013年12月15日晚,南苏丹发生武装冲突,战火向油田蔓延。在上级部署下,王杰平稳组织773名中方员工和近2000名当地员工依靠空中通道紧急撤离,确保了员工的生命安全。
南苏丹98%的国民收入来源于石油。面对南苏丹政府保持油田生产的请求,王杰率领22名党员干部,留在了油田现场。在密集的枪炮声中,用坚守维持了主力油田的基本运营,提升了中国石油公司负责任的形象,为深化合作奠定坚实基础。
合作共赢 授人以渔
中国石油企业在走出去的进程中,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是始终追求的目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很多苏丹员工都没有油田生产经验,王杰不仅手把手指导,还带头定期开展技术交流讲座,让不少苏丹工人从“门外汉”变成了专家。
“王杰有丰富的油田实践经验,他带领我们解决了很多困扰油田生产的关键性技术问题。他带出来的一些苏丹人现在都成为苏丹石油工业发展的骨干。”苏丹6区生产部副经理阿斯迪克说。
2014年10月底,王杰调任苏丹6区项目上游总经理。面对油田综合递减与含水上升加快、采收率大幅下滑的难题,他带领团队集中攻关,强化地质油藏研究,确定了一整套稳产思路和措施,为实现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在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的20多年风雨历程中,成千上万像王杰一样的中国石油人,舍亲离家甚至牺牲生命,以行动践行着对祖国、对中国石油工业的忠诚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