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学家白乐桑:汉语教学不是机械复制
发稿时间:2017-05-15 10:42:21 来源: 人民日报
汉学家白乐桑:
汉语教学不是机械复制
白乐桑在做讲座
日前,法国国民教育部汉语总督学、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副会长、欧洲著名汉学家白乐桑教授在意大利汉语教师培训课上做《课堂教学的基本功》讲座,笔者有幸参加。这场讲座给笔者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白乐桑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极富哲学性的思维方式以及他对汉语教学的独到见解。
讲座一开始,白乐桑援引了20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加斯东·巴什拉在《科学精神的形成》一文中的一句话——“必须从障碍的角度提出科学认识的问题”,他提出要赋予汉语教学一定的哲学高度。
要互动不要单纯介绍
如何看待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典型问题是本次讲座的重头戏。白乐桑认为,对欧洲人的汉语教学应深入浅出,其中的语法教学,内容应是教学语法,而不是专家语法;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特别是使用PPT,能有效增强视觉刺激效果,帮助学生领悟,提高理解能力;课堂教学的互动环节很有必要,也非常重要。
此外,白乐桑还专门提出学科教学论的本性,即“教学论从学术性知识出发,将其转化为教师要教授的知识,进而到已传授的知识,再到学生获取到的知识,最后归属于学生自己的运用知识。”“转化”是关键,不可能是机械复制。
他介绍说,在法国有专门的教师培训,其中的一个专项内容就是让教师们列出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开口的机会。他再次说明,要多互动,不要只是教师单纯地讲。
汉语教学应该兼容并蓄
作为汉学家,白乐桑首先是欧洲的汉语学习者和使用者。由于欧洲人的第一语言和汉语关系较为疏远,分属不同的语系语族,笔者深切地感觉到欧洲人对汉字的敏感程度非常高。白乐桑坚定地持有汉语“字本位”的观点。在他看来,“中国文字是拼义文字,汉字也是一门知识”,并多次提到汉语教学及使用的汉语教材中应加入字表,而他本人也自制汉字字表,教法国学生学习汉语。
深谙中国语言文化精髓的白乐桑,在汉语教学中,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他认为,问题不在于“字本位”是什么,对欧洲人的汉语教学应遵守字词兼顾的原则。他发现现行的HSK(汉语水平考试)各级考纲里只有词汇表,而没有汉字表。他认为这可能并不完全适合欧洲学习者。在白乐桑的建议下,由欧洲高级专家教师团组通过“欧洲汉语能力标准项目”给《欧洲共同语言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中的“汉语能力描述A1 →A2+级别”都配备了相应的字词表,以方便学习者制订学习计划,并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学习进程。
巧借课堂用语激发学生输出
作为汉语教师,我从中得到了两点启发:其一,互动环节体现了教学活动对学习者的充分尊重,强调学习者需要参与进来,才能内化活的语言。其二,互动让教师得到及时反馈,能及时检验教学效果,进而及时调整并改善教学,使教学更讲究效率。
具体操作中,巧借课堂用语能有效激发学生自然输出汉语。通过刺激,再强化,然后达到自动化巧熟,而这也得到心理学关于输入输出假说相关理论的支持。学生反复模仿、练习课堂用语,还能避免一些偏误的出现。如教师问“今天谁没有来?”“我不知道”等,学生容易区分、习得“没有”和“不”的用法。教师课前自言自语地点名到教室里的学生人数——“一个”“两个”“三个”……也可使学生熟悉和习惯量词的用法,减少遗漏量词的偏误。巧用课堂用语,有助于沉浸式教学,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汉语环境。注重细节,将学习和习得相结合,“润物细无声”。(彭莺 本文作者系意大利那不勒斯孔子学院汉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