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朝兵给学前班孩子认真授课
保康县黄堡镇大安村教学点59岁山村教师董朝兵,因为即将退休,他带的10名山里学生面临无人接续教学的窘境,希望能找到一位有志在大山深处甘愿清贫执教的继任老师。4月12日,记者在保康探访了这所深山中的小学。
“孤”山里的教学点 荆山主脉,清雾缭绕,漫山披绿。
从保康县城到大安教学点,54公里。车行山路,依山傍崖,弯多路险,足足跑了两个小时。
山腰间,一面掩映在丛林中随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格外耀眼。黄堡镇大安教学点到了。
清明节,强暴雨迫使7日的课挪到今日。教室里,59岁的董朝兵正在上数学课。
总共10个孩子,最大的8岁,最小的只有3岁半,分成学前班和一年级。因为只有一名老师,孩子们相背而座。董朝兵先教3名一年级学生两位数的加法,然后让学生们完成练习题。随后,他走到教室后方,迅速切换到“学前”模式,教起另7名孩子10以内的算术。山村里没有幼儿园,董朝兵只能将这些学龄前儿童“托管”起来。
大安教学点的前身是大安村小学。上世纪90年代末,大安村小学还有120多名学生、数十位老师,但是“打工潮”渐渐带走了年轻人和他们的子女,最后剩下如今的“一名老师十个娃”。虽然只是一个教学点,却覆盖了周边吴家岭、椴树、贾角尖、碾子坪、三管石等5个村,孩子们上学可以不用到40公里外的黄堡镇中心学校。
董朝兵既是校长,也是“全能”教师。说“全能”,因为他不仅要肩负语文、数学、图画、音乐、体育、思想品德等全部课程,还要“掌管”后勤,烧水做饭、打扫卫生、生火炉等一人全包。“上课时,我是老师;下课后,我是菜农和炊事员。”董朝兵在学校屋后开荒,种上时令蔬菜。
有时着实忙不过来,董朝兵的爱人伍天凤步行40分钟,从家里过来帮忙。昨日中午,伍天凤为孩子们炖了豇豆肉皮汤,还炒了木耳鸡蛋、豆芽、黄瓜等几道小菜。将菜盛好,伍天凤就匆匆赶回家,照顾年近九旬的婆婆。
董朝兵上完课,张罗着孩子们洗手、吃饭。饭后,孩子们玩耍去了,董朝兵洗好碗筷,一一放进消毒柜,然后搬把靠椅,坐在太阳地下,幸福地看着孩子们追逐嬉戏。
太阳西下,山色渐暗,孩子们如小鸟归巢,四散而去。作为教学点唯一的教师,董朝兵坚持驻校。学校空无一人,他除了批改学生的作业、备课、打扫教室之外,只能呆呆地望着对面的青山。深夜,大山里没有灯火和喧嚣,静得有些可怕。
“习惯了,正好安心备课。”董朝兵微笑着说,山区的教学平淡、无趣,寂寞是最大的“敌人”,但自己总能从这寂静的时光中找到快乐,一点一点地品味孩子们的琅琅书声、欢笑声,甚至吵闹声、哭叫声。
“烛”心深处的温度 自1976年高中毕业从教以来,董朝兵守着这座大山,一守就是39年。
在他简陋的办公室里,记者发现了一些折叠整齐的小孩衣裤,这是家长送来、请他为孩子们换洗用的。董朝兵介绍,由于学生年龄偏小,有的经常会尿裤子,为孩子们换洗衣裤是经常的事,“就像幼儿园的阿姨一样。”
由于学校偏僻,赶上农忙时家长不能按时接孩子,尤其是下雨,孩子让老人家接送让人不放心,董朝兵还要肩负起护送学生回家的责任。学校附近的龙潭河,是学生的必经之路,遇到涨水,他就得一个一个背过去。曾经树枝划破了他的右眼,落下了残疾,到现在还有头疼的后遗症,可他只是淡淡地谈起这件事情,没有一句怨言。
学生突然生病,是董朝兵最担心的事情。一年冬天,一个学生突然肚子疼,由于没有交通工具,他背着孩子跑了5里路,才赶到村卫生室。孩子输上液后,董朝兵才发现自己汗湿了一背。
教室年久失修、四处通风、到处漏雨。冬天,山里刺骨的寒风刮进教室,孩子们冷得根本没法儿上课,董朝兵就生几个火炉,让孩子们围着火炉上课。雨天,屋瓦总是冷不丁地漏雨,董朝兵就将孩子挪个地方,继续上课,待天一放晴赶紧修补。
“董老师人好书也教得好,孩子交给他带,我们放心。”在校门口等着接孩子的一位家长,提起董朝兵赞不绝口。
“烛”心深处有牵挂 黄堡镇,全省27个重点老区贫困乡镇之一。
董朝兵从小目睹了父老乡亲目不识丁的痛苦:村里找不到一个记工员,无人能担任会计……因此,长大后当一名山村教师,用知识唤醒沉睡的山乡,是他一生的梦想。
最令董朝兵自豪的是,39年的山村教师生涯,他教的2000多个孩子从村里走出了大山,其中不少考上了大学,有的当了老板,有的考上公务员,有的像他一样执起教鞭。今年46岁的吴家岭村村支书燕长山说:“我一家两代人都是董老师的学生,女儿现在已经在美国远洋邮轮上工作。”
而每当看到因为贫困辍学的孩子们,董朝兵总是很痛心。他至今记得,1998年一名才上二年级的男孩,因为交不起100多元的学杂费,决定辍学回家。董朝兵爬了好几公里的山路,拍着胸脯向家长保证:“只要娃儿想读书,我来想办法!”
所谓“办法”,就是自己替孩子掏钱。同样接受过他资助的还有黄堡镇庙坪村章勋平兄妹,董朝兵从微薄的工资中挤出一点钱,资助他们读完义务教育。据黄堡镇中心学校教师宋天嫦介绍,山村教学一般是“包班”,孩子没钱读书的话,班主任就要当担保人,先让孩子读,如果学期结束还拿不出钱,就得班主任垫上。
而资助过不少孩子的董朝兵家境却并不殷实。做了26年的民办教师,到2002年才转为公办教师,收入最少的时候,他每个月仅有几十块钱的工资,期间不得不靠老婆替人干活补贴家用。家住的土坯房,一到刮风,土块和千脚虫直往下落。唯一的儿子因为家境贫困“倒插门”做了上门女婿,说到这时,董朝兵面色铁青,紧紧抿住嘴唇—在农村,这确实是一件难以启齿的事情。
尽管如此,董朝兵坚信,知识改变命运。在村里,凡是有知识、有见识的年轻人,都盖起了洋房,过着较体面的日子。
还有一年多,董朝兵面临退休。“山里条件艰苦,不知道还能不能盼来一个新老师,接我的棒。但是,只要我在一天,只要还有一个学生,我就不会放弃。”
(记者 徐芳 湖北日报记者崔逾瑜 李玉麟 王子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