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挫折是给孩子“补钙”

让孩子遭遇挫折是给孩子补钙

发稿时间:2015-03-25 14:21:00 来源: 今晚报 中国青年网

  杨玉燕 程春燕

  巴尔扎克说:“挫折是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之渊。”孩子必须经历成长中的挫折和磨难,才能激发内在蕴含的巨大潜力,让心理变得成熟、坚强,从而健康成长。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不少孩子稍被家长批评就闷闷不乐;不合理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和家长吵闹甚至反目;一点儿不如意、不顺心就与同伴发生摩擦,有时还会拳脚相加……更有甚者,中小学生因心理问题得不到缓解而离家出走、走上犯罪或自杀道路的时有发生。令人看之心酸,听之心寒。究其根源,缺乏相应的挫折教育是主要原因。

  对挫折陌生 生活困难多

  彭女士的女儿笑笑去年9月升入四年级,虽然已经11岁,但生活自理能力并不强,甚至连梳头也不会。平时在家,凡事有爷爷奶奶照顾,遇到事情也喜欢让家长代劳。彭女士说:“前段时间爷爷奶奶回了趟老家,我也被领导派到外地出差,家里只有老公照顾女儿。那天晚上我出差回到家发现,笑笑一头乱发坐在沙发上边看电视边吃薯条,两个小辫子有些松散,连衣服纽扣都扣错了位置。”彭女士本想发火,但看到笑笑的样子,话到嘴边又忍了回去。她试着教笑笑梳头,但笑笑的一句话让她很无奈。“平时有奶奶帮我梳头,我用不着学。”

  这样的场景在现代家庭里很典型。现在大部分孩子都是“独二代”,是家庭的“王子”和“公主”,一家人对孩子都是有求必应、有要必给的,只要考试得高分就一切万事大吉。其实这是一种误区,“高分”的孩子不一定都“高能”。受伤了,有父母的呵护;犯错了,有父母的庇护;想要某种东西,父母立刻满足,最终导致的就是他们不知道挫折为何物。

  过度夸奖 孩子成了“玻璃人”

  当了十几年初中班主任的许老师,对学生家长的“夸奖式”教育深有感触。

  许老师班上有个男生特别调皮、好动,上课爱讲话,喜欢搞恶作剧,多次耐心地教育过他,可作用不大。有一次上课时,那位男生偷偷地用文具盒夹住前面女生的小辫子,女孩疼得大叫起来,老师批评了那个男生,并让他向女同学道歉,结果他面无表情,倔强地看着老师,丝毫没有道歉的意思。为了不影响上课,这件事暂时先搁置下来,许老师打算找时间和男生家长好好沟通。没想到,第二天早上,男生的妈妈打来电话说:“我们孩子就是活泼、好动、有创意,又没惹出什么祸,老师批评得太重了。孩子昨天很受伤害,从晚上到现在没吃一口饭,也不愿意去上学,我们好说歹说才勉强去学校上课。希望老师能在班级里鼓励、夸赞一下我们孩子。”家长的这番话,让许老师哭笑不得。

  许老师说:“其实老师批评学生的错误只是教导,对学生来说根本谈不上是挫折。可想而知,这个孩子在以后的学习和为人处世上,只要遇到不顺心、不高兴的事情,就会一蹶不振,怨天尤人,甚至还可能做出极端的傻事来。”

  这种“夸奖式教育”是对西方现代教育理念的借鉴和模仿,如果一味地对孩子甜言蜜语、不吝赞赏,甚至连一句批评的话都不敢讲,孩子便成了耐受不了一句逆耳忠言的“玻璃人”,非常不利于他们的成长。一个人的进步离不开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尤其如此,如果孩子总是时时处处都沉溺于甜蜜的褒奖声中,最终等待他的只有“死于安乐”了。

  过分责备 孩子自我感觉“无能”

  我们经常在大街上、商场里、儿童娱乐活动等公共场所,看到一些父母旁若无人地大声斥责自己的孩子。

  “你怎么总不让大人省心?!”

  “跟你说多少回了,你就是不听!”

  “你怎么这么不懂事?”

  “还不快点,做什么都这么慢!”

  “你怎么就不长点记性呢?总是丢三落四的!”

  ……

  事实上,简单地指责和训斥并不能给孩子传授正确的方法,也不能帮助孩子了解自己言行错在哪、该怎么做,相反经常被责备的孩子会变得畏缩、犹豫、没有自信,因为怕会犯错,做事情缩手缩脚,或是依赖父母他人。另外,孩子从懂事开始,往往随之成长产生一种“我长大了,是大人了”的心理,他们往往试图甩开父母的监督与帮助,总想独立行走,独立做事,以证明他确实长大了。这种表现更多地体现在对一些陌生事物的尝试上,比如帮大人干活、自己动手做一些没有把握的事情……在这个时候,肯定失败的几率大于成功,一旦孩子做错了,父母总是过分责备孩子所犯的“错误”,容不得孩子失败,就等于剥夺了孩子从失败中思索、学习和成长成熟的机会。这样的孩子或许很听话,是父母理想中的“好孩子”,但孩子的内心深处会感觉自己很“无能”,自尊心和积极性都会受到破坏,时间长了,他就会失去尝试的热情,长大后缺乏独立能力及开拓创新精神,很少能有所成就。

  “我帮你解决” 阻碍孩子成长

  每个孩子的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在安逸的环境里,孩子得不到施展的机会,这种能量就无法释放。而挫折,正是引发“能量的一把秘钥”!可惜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对孩子应该做的事大包大揽,这种“我帮你解决”的教育方式,往往将挫折挡在外面,使孩子得不到应有的抗挫折能力的训练,致使大部分孩子缺乏意志力和自我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不懈的毅力,在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时,便会无能为力,一筹莫展。

  俗话说:不经风雨,难见彩虹。孩子经得起磨难,具备顽强的意志力,日后才能成为栋梁之才。因此建议父母,放开让孩子遭遇挫折,放心让孩子直面挫折,放手让孩子战胜挫折,可以奉行“三不原则”。

  不有求必应: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孩子会得寸进尺。当孩子提出各种要求时,父母一定要慎重考虑,合理可以满足,不合理的要硬起心肠拒绝他。

  不过分夸奖:一味地夸奖会模糊孩子的认知。教育要一分为二,做到严而有格。该夸奖时不吝夸奖,因为夸奖对孩子来说是成长的基本动力;爱而有度,该批评时不惜批评,因为善意中肯的批评是一个人进步的催化剂,是父母的育人艺术所在。

  不包办代替:父母应该放心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用事事都包办代替,这样才能促进孩子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的提高,养成独立的好习惯。孩子在脱离了大人的庇护后,就会自己尝试发挥主动性,勇敢地去探索。在热播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中,我们会发现,当爸爸在孩子身边的时候,孩子往往依赖爸爸,很多能够自己做的事情,都不愿意自己去做。相反,当他们离开了爸爸的庇护,就会变得勇敢好学,几个孩子在节目前后的转变就是最好的明证。

  本文来源:今晚网-今晚报

责任编辑:王秀丽
青春建功十三五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