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年前,丈夫早逝,郑州市石佛镇陈庄村村妇邹富枝照顾瘫痪公公,养大6个子女,吃尽了苦。
而如今,邹老太96岁,6个子女也都年过六旬,他们轮流值班,24小时不间断照顾母亲,在村里村外传为佳话。
反哺
96岁母亲患病六子女争着照顾
邹老太喜欢热闹,喜欢摇着轮椅在村里溜达,和老街坊侃大山。
可最近,96岁的她只能蜷在床上,偶尔从被子里伸出瘦弱的胳膊,捋捋满头白发,却动不了半步。
今年春节前,她高烧住院,之后,又被查出腰椎结核伴腹腔脓肿。
待病情稍稳定,她搬到二儿子陈新池家住,可毕竟年纪大了,有时神志不清。
听到母亲轻唤,陈新池忙凑上前,一边抽出卫生纸,一边轻声说:“您咳,没事,咳吧!”
陈新池说,母亲体虚,还有点低烧。怕她着凉,屋内空调昼夜运转。
久病卧床易得褥疮、湿疹,老大陈新水、老二陈新池兄弟俩每天都要给母亲擦擦身子,保持干净。老人贴身的小被子,也是隔三天就换洗一次。
邹老太床边有一张小床,那是专门给陪护人睡的,她每天后半夜睡不着觉,6个年过六旬的子女就轮班照顾她。
贴心
记录母亲身体状况的健康本用去了4个
“上午10点,36.9℃;下午3点,36.8℃,心率75次/秒;晚上10点,37.1℃;凌晨5点,37.1℃。”这是陈新水记录母亲身体状况的健康本上的内容,体温、服药时间他都记得清清楚楚,母亲生病住院后,这样的小本用了4个。
正说着话,医生进了门,检查完毕后,翻了翻陈新水的本子,感慨道:“邹大娘,您看看您这两个孩子都孝顺呢。”
陈新水记得,查出老人腰椎有问题后,医院曾建议家属:90多岁的老人,不适合做手术,应转院或者回家。
可陈新水拉着他,哭着说:“花多少钱我也愿意。”庆幸的是,还没手术,邹富枝身体开始好转,也能正常吃饭了,几个孩子一商量,说要给老人在医院过个年,让她热闹热闹。
大年初一晚上,老太太的儿子、儿媳、女儿、外甥等二三十个人,挤在医院15平方米大小的病房里,陪她过年。
“病房里张灯结彩,可红火!我妈也可高兴。”陈新水说。
孝道
孩子孝顺皆因老人言传身教
河南商报记者第一次去探望邹富枝时,陈新池正在给老太太喂饭,碗里卧着一个炖鸡蛋,一把碎菠菜。
陈新池说,老人一天吃五顿饭,餐餐食谱都很讲究,肉制品、蛋白质都少不了。
老人的二女儿陈妙云说,父亲去世早,母亲一人担起照顾瘫痪爷爷、养育6个子女的重担。
“记得当时母亲为了照顾爷爷,早上四五点就得起床做饭。”陈新池说,那时候,家里有好的先紧着爷爷吃,母亲给爷爷做甜面片,孩子们也只能吃玉米面和黄面。
上世纪60年代,吃不饱饭的时候,邹富枝就会给孩子们偷偷做点菜汤——水里漂几片菜叶子,就这,邹富枝还是先紧着孩子们吃,陈新池回忆:“她说就是自己饿死,也不能叫孩子饿着。”
陈新池说,母亲年轻时不容易,老了需要回报,“对老人好一点,她就能在你身边多待几年!”
心声
母子连心家有老人是个宝
陈新池回忆,村里刚刚流行“老年宝”(一种老年人用的手机,字体大)的时候,他就给母亲买了一部,几乎每天都要互相打电话唠嗑,老人电话费一个月就得100多元。可说的无非是吃了啥、过节咋过的等家常话。
“孩子们这么孝顺,老邹是好人有好报。”邻居陈丙军说。
谈起陈新水、陈新池两兄弟,陈庄村村干部陈国瑞也一个劲儿地赞叹:“论孝敬,他俩在村里排前二。”
对于赞誉,陈新池只是淡淡地说:“家有老人是个宝,家庭和睦温馨,比啥都好。”(记者 高瞻展 实习生 吴智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