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豫剧团团长王宽:十载“卖唱”茶楼 撑起孤儿一片天

发稿时间:2016-04-08 08:23: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王宽:17年含辛茹苦“养家” 超越血缘的大爱亲情。视频剪辑:杨茜

 

  王宽年轻时的舞台剧照。本人供图

  “重返舞台,放不下人间悲欢,再当爷娘,学的是前代圣贤。为救孤你古稀高龄去卖唱,为救孤你含辛茹苦十六年。十六年,哪一年不是三百六十天。台上,你苍凉开腔,台下,你给人间作了榜样。”2016年2月14日,王宽当选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简短的颁奖词,描绘出这位为养育孤儿、风雨无阻坚持“卖唱”十余载的74岁高龄老艺术家的丰富人生。

  面对记者,王宽诚恳地说:“这个奖虽然是颁发给我的,但不仅仅是我的,是河南土壤和大爱孕育了我。在以后的日子,我更要不辜负乡亲们的认可,发挥余热,去做更多的善事,做一辈子的善事”。他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青春奉献西藏 戏剧舞台演绎人生百态

  1941年,王宽出生于周口淮阳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淮阳是豫剧的‘戏窝子’,有很多剧团经常下乡演出。耳濡目染下,王宽爱上了豫剧。1956年,15岁的王宽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藏豫剧团(原十八军随军剧团),辞别父母,远离家乡,到西藏参加工作。

  他把青春献给了热爱的豫剧,献给了西藏,26年的军旅生涯,王宽的足迹踏遍了雪域高原的每个角落。他是大家口中的“金豆”(原名王金宽),二十出头便在舞台上独挑大梁,受到首长、同志们的交口称赞。

  结束了26年的军旅舞台生涯,王宽面临两个选择:回家乡周口,或是去豫剧之乡——郑州。出于对舞台的热爱和对豫剧艺术的追求,王宽凭借着过硬的戏剧功底,成功考入郑州豫剧团工作。

  王宽的艺术人生,满是亮色。舞台上,他是戏剧界的名角,国家一级演员,是郑州豫剧团的副团长。凭借着个人的艺术魅力,王宽赢得了众多掌声和赞誉。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称赞王宽“戏路宽,是一个难不倒的演员”;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万春评价其“功底扎实,唱做俱佳”。

  天地大舞台,舞台小天地。王宽不仅在热爱的戏剧舞台上,挥洒青春,上演了一出出精彩绝伦的好戏;在舞台下,生活中的王宽,更是上演了一出感人至深的人间暖剧。

  心念家乡恩情 探亲与六孤儿结缘

  2007年,王宽夫妇与孩子们在北京人民公园的合影。本人供图

  五、六十年代,西藏还没有修通道路,休假归乡异常艰难。王宽远在他乡,无法照顾年迈多病的父母,全靠着相亲邻里的帮衬。对乡亲们的恩情,王宽时刻记在心里。后来即便是父母不在了,王宽夫妻也时常会带着孩子,回家乡去看看这些“亲人”。

  每次回去,他的女儿总会说:“爸爸又回去散钱了”。王宽就会告诉她:“乡亲们就是咱们的亲人啊,能帮咱还是要尽力帮一帮的”。乡亲们反映问题,王宽总是耐心地听,认真地去办。98年那次探亲,王宽先后结识了六个苦命的孩子,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帮这些孩子,这一帮,就是十八年。

  起初,王宽先把重病母亲无力照顾的王海波接到了郑州,并安置好其他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同时,考虑到孩子们的学习基础不好,夫妇俩省吃俭用,给孩子们买了板胡、笙、琵琶等乐器。并且,王宽在周口市找了些朋友同仁,来教孩子们,为孩子将来做好两手准备。“孩子们有了一技之长,就算学业不理想,以后也可以走向社会,自力更生”王宽说。

  过了两年,孩子们的爷爷奶奶,唯一亲人相继去世。王宽说:“救这些孩子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把这些孩子接到郑州,当成自己的亲孙子,亲孙女来养,咱救孩子不能半途而废”。于是在和家人商量后,把孩子都接到了郑州的家里,同他们一起生活。

  十余载茶楼卖唱 唱尽人间辛劳

  2014年,王宽一家在中国梦想秀舞台上与吴尊、林俊杰的合影。本人供图

  王宽夫妻俩每月退休金合起来才3000多元,供孩子吃饱穿暖和上学,显然是杯水车薪,王宽决定到茶楼唱戏挣钱。

  与戏剧舞台不同,国家一级演员王宽去茶楼的第一天,就生生被泼了凉水。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情况也不乐观。一天又一天的“坐冷板凳”,让王宽心理压力颇大,一是为挣不到钱而着急,另外也是觉得脸上无光。

  王宽回忆说:“那时候,回去时骑车都没劲。下雪天,裤子摔烂了都不知道疼,心情压抑很厉害。”但是王宽硬是咬着牙坚持了下来,他说“为了我的孩子们,为了家庭的幸福,我一定要沉下来,一天不点,两天不点,一个月不点……我就不相信没人点,凭我的唱腔和表演实力,是没问题的,我就是要等。”

  慢慢地,在茶楼里,有王宽的戏迷开始点戏。时间长了,王宽义养孤儿的消息不胫而走,有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报道刊登当天,茶楼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从那以后,经常会有爱心人士慕名来到茶楼,点王宽的戏。

  作为艺术家,出于对艺术的执着,王宽考虑到,唱茶座不出新不行。于是决心练绝活,把川戏变脸运用到豫剧上。“那时,他都66岁了,在三伏天也对着镜子一天不落地练,经常是汗流浃背。苦练了半年多,才拿到台面上表演,可以说一鸣惊人。”王宽爱人回忆说。当时,不管在茶座,还是大小舞台演出,都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为了给孩子们创造更好的条件,王宽放下名家的骄傲,想方设法地去迎合大众口味。他尽心尽力,苦在其中,也乐在其中。他说:“孩子们健康成长,将来步入社会,回报社会,是我最大的欣慰,也是最大的幸福”。

  靠卖唱同时养育六个孤儿,其中的辛劳自不必说。孩子们回忆说:“爷爷每天晚上八点去茶楼卖唱,凌晨的时候才回来。只要有人点他戏,他就会立刻再赶过去。”在这十年期间,王宽被下过数次病危通知书。08年,在被医生严重警告后,他这种超负荷的卖唱生涯,才不得不画上句号。

  即便这样,这位年过古稀的老艺术家依然活动在大大小小的公益活动中。今年,他不仅打算再办场义演,去尽力帮助那些急需帮助的求助者。此外,王宽还想开设免费的戏曲艺术班,将豫剧艺术发扬光大。(中国青年网记者 秦华玉)

责任编辑:李婧怡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