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清华美院教授王铁牛:苦寒染春秋 画笔应时代

发稿时间:2016-02-03 07:48: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王铁牛正在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专访。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尚君摄

  “在油画的后面,跳动着画家的脉搏,在塑像之中,呼吸着雕刻家的灵魂。”诚如里尔夫所说,每个潜心的艺术家都是生活的成像者,生命的感悟者,时代的见证者与灵魂的缔造者。

  这是里尔夫的卓见,也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教授王铁牛的用画笔成就的艺术人生。

  回首65年峥嵘往昔,王铁牛完成了三十多件历史油画的创作,其作品遍布国内很多家博物馆、纪念馆,成就了创作量多、规模之大的中国美术界之最。

  名门之后,名师之徒,名校之师。“三名”背后,王铁牛的人生道路却也坎坷多舛。

  十年文革,卧薪尝胆播种青春岁月……

  三年留学,苦心孤诣攀登艺术殿堂……

  二十余载为人师表,传承中俄文化源远流长……

  用王铁牛自己的话说,他的人生注定是与国家的历史,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

  十年文革:用知识改变命运

  王铁牛出生在艺术世家,父亲王盛烈是关东画派的创始人、中国画艺术大师。优秀的艺术基因让王铁牛从小就对绘画显露出过人的天赋。练习素描、学习写生、培养书法,他的童年在艺术的陪伴与熏陶下过得格外美好。

  世事难料,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彻底改写了王铁牛本该一帆风顺的命运。

  “我父亲被打为反革命分子,他带着高帽,挂着反革命的牌子被红卫兵押解回家,全家人在一起抱头痛哭。”家庭的变故如晴天霹雳一般冲击着王铁牛的心灵,那种悲愤无助的情绪让他每每回忆起来都记忆尤深。

  1968年,18岁的王铁牛响应国家上山下乡运动的号召,顶着 “黑五类子弟”的名声来到当时的辽宁省台安县六间房生产大队进行劳动改造。他在东北零下几十度的严寒中过着缺衣少食,睡觉都要落下一层霜的艰苦生活。

  幸运地是,王铁牛并没有被糟糕的生活所击倒,也没有向无情的命运低头。“虽然我现在的境遇很差,但是我不能没有思想,没有文化,没有头脑,唯一能改变我自己的就是学习,我当时最想干的一件事也是学习。”

  从那时起,王铁牛每天早上四点起床,点着小煤油灯开始学习《列宁文集》、《马列美学艺术原理》等仅有的书籍。长此以往,知青点还因为他看书耗费煤油过大的问题与他发生过不小的矛盾。

  王铁牛创作油画。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尚君摄

  为了不让别人说闲话,王铁牛只能通过多干农活来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经常是白天在田间地头挥汗如雨,深夜抹黑抓紧时间学习。没有书看了,他就四处找书看,一本唐诗300首他能倒背如流。“那时我看见什么书都是亲的,读书已经成为我基本的生理需求。”王铁牛说。

  因为有知识,懂文化,会文艺,王铁牛终于从知青点的青年中脱颖而出,被选中做了青年点的老师。有了这个宝贵的机会,他开始大展拳脚。

  “我带领孩子们组建文艺宣传队,吹啦弹唱,自排自演京剧《智取威虎山》,过年过节为乡里乡亲写对子做标语。一天天很忙活,但是我的内心非常满足。”

  “青年点有个能写能画的王铁牛!”慢慢地,王铁牛成了知青点乃至整个台安县的文艺骨干。1972年,有着反革命家属身份的王铁牛第一批被抽调回城。

  十年文革,带走了王铁牛15岁到25岁最宝贵的青春岁月。他感慨地说:“我很感谢那十年的困苦、挫折与灾难,正是这样经历遭遇锻炼了锤炼了我的意志品质,我也懂得要在奋斗中去与命运抗争,改变自己。这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

  1989年春,王铁牛在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攻克锦州》全景画绘制的工作现场。本人供图

  苦尽甘来:隐忍奋发创造未来

  文革过后,王铁牛全身心地投入到美术创作中,并积极踊跃地参加了很多画展。虽然父亲被平反,但是“反革命”家庭的阴影与偏见却还是笼罩着他的生活。

  “那时候人们对我的看法依然没有改变,很多美展都不让我参加,即便我画的画被评选上了,最后也因为政治原因被撤掉。我会和自己说,也许是自己的水平不够,下次还要更努力。”

  面对这样的歧视,王铁牛的内心没有抱怨,有的满是对绘画的一腔热血和无所畏惧的动力。

  1976年,王铁牛参加了辽宁省工农画美展,在评选期间,画展的组织者故意把他的画扣过去,本以为这次参展又以失败告终,但是他的画意外地被评委发现了。

  “这是谁画的,这幅画画的好啊!”回想起当时的情景,王铁牛激动万分。最终,他的作品《大院春风》被全票通过。第一次参加省级美展,第一次自己的作品被印成刊物全国发表,这似乎昭示着王铁牛的艺术人生又重新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紧接着,他带着画作《周总理和大庆工人》参加了1977年的全国美展。作为没受过系统教育,年龄最小的参赛选手,他的画受到了来自业界内外的一致褒奖和认可。一时间,王铁牛的名字家喻户晓。

  与此同时,王铁牛接到了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沈阳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的录取通知书,经过再三权衡,他最终选择了参军。后来又考取了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经历了长达十二年的军旅生活。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被命运改变的这十年,王铁牛卧薪尝胆,用坚强的意志与豁达的心态为自己创造了明亮的未来。

  王铁牛在俄罗斯留学毕业合影。本人供图

  三年留学:艺术追求永无止境

  1991年,王铁牛被调回鲁迅美术学院从事创作与教学工作。虽然在绘画领域具有一定成就,但是之前系统性地专业训练有所欠缺。为了突破艺术上的瓶颈,1995年,45岁的王铁牛抛家舍业毅然孤身远赴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深造。

  语言不通怎么办?王铁牛就把记满俄文的小纸条贴在墙上,为了给自己创造语言环境,他总是请同学来家里做客,一边跟同学说话一边满墙找单词,通过自己的努力,王铁牛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了基本俄语交流问题,为以后中俄美术交流奠定了基础。

  如何吸收俄罗斯的艺术文化?王铁牛用“如饥似渴”来形容当时的学习状态。白天的时候关在画室画画,周末的时候就泡在美术馆、博物馆里拓展艺术视野。

  “青年时期我没有过足学习的瘾,一下子到了世界级的艺术殿堂,我的老师又是世界级大师,那个时候就是调动所有的热情来思考怎么把这几年的时间利用好。”

  3年的学习,200余张席卷,王铁牛顺利攻读下列宾美术学院油画系硕士学位。
  经过不断钻研,王铁牛成长为一名修养深厚的全能型画家,风景画、人物肖像画、宏大场景的历史画创作各种体裁的绘画他都信手拈来。此外,王铁牛还是一位理论建树渊博的学者型画家,在教学中,他把长期积累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深受学生爱戴和崇敬。

  王铁牛教授被授予俄罗斯艺术科学院荣誉院士称号。本人供图

  为人师表:中俄文化交流熠熠生辉

  怀着对俄罗斯艺术真诚的敬畏,对俄罗斯艺术家诚恳的尊敬,90年代,王铁牛通过发表刊物、文章,组织展览讲座把俄罗斯的艺术引入中国,主导建立了中国与俄罗斯艺术家的组织。

  王铁牛表示:“俄罗斯的现实主义艺术与中国的审美取向是高度吻合的,现实主义艺术同样是中国的主流选择,现实主义艺术中坚持真善美的原则也是中国主流艺术家的共识。好的艺术介绍到中国来是有好的发展。”

  2002年,王铁牛来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任教。他在教学上积极引导学生走现实主义的艺术道路,坚持现实主义,坚持真善美的指向。艺术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他坚持带领学生写生,鼓励学生回到生活中去创造艺术。

  2006年,中俄两国文化交流再上新台阶,中国的“俄罗斯年”,俄罗斯的“中国年”,中俄文化交相辉映的美好愿景徐徐展开。

  作为第一位中国籍俄罗斯美术家协会会员,获得俄罗斯各项荣誉最多的中国画家,王铁牛的留俄经历,注定为传承中俄文化留下伏笔。

  二十年来,王铁牛每年都坚持往返俄罗斯数次交流办展。“这些交流活动我没有赚过一分钱,我做这些不是为了商业目,而是为了纯粹的艺术能够永远地传承下去。”

  2015年10月27日,为表彰王铁牛在推动中国艺术发展和中俄两国艺术交流领域所作出的突出贡献,俄罗斯艺术科学院院长祖拉布·采列捷在莫斯科向王铁牛授予“俄罗斯艺术科学院荣誉院士”士称号。

  王铁牛说:“作为一名老师,我要言传身教地教会学生坚持正确的艺术道路,做社会文化建设贡献者,参与者,做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尚君)

责任编辑:刘尚君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