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光:耄耋教授十五载登山讲“抗战”
发稿时间:2015-12-07 07:52:00 来源: 安徽日报
张立光,安徽大学92岁退休教授,2015年,被中宣部授予“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称号。
坚持用义务宣讲的方式回顾历史、传播真理、教育后代,92岁的安徽大学老教授张立光,在这条路上整整走过15年。
只要天晴,身体状况不错,张立光就会穿戴得整整齐齐,挎上随身小包,攀登合肥市近郊唯一的山——大蜀山。他拄着拐杖,一步一步登上280多米的山顶,要花费近一小时,到顶必然满头大汗。这个老习惯在2001年前是为了锻炼身体,但2001年的一个周末后,张老登山的目的变成了义务宣讲抗日史实。
那天,已从安徽大学退休了12年多的张立光上大蜀山晨练。在山顶,恰逢一群青年学生,围着一座立体“小塔”,热烈讨论上面刻的“昭和”是啥意思。声音钻进耳朵,经历过日寇侵略的张立光心里顿如被刺了一针,他凑过去一看就明白了:这座“小塔”是侵华时期日军修建的,“昭和”是侵华时期日本天皇的年号。原来,这座塔全名是“大蜀山阵地构筑纪念塔”,建于1940年,这一年日军侵占合肥,在大蜀山修完作战工事,建了这座塔。后来这座塔被作为那段历史的教育物证保留至今。张立光当即上前,给这些青年人讲述了这块物证的由来,以及抗日烽火中自己亲历的往事。看着学生们好奇又火热的目光,张立光做出了一个决定:有生之年把抗日战争的历史告诉更多的年轻人,提醒后人勿忘国耻。自此以后,他常常利用周末时间来大蜀山顶,义务为登山的人讲述抗战历史。
为了彻底弄清楚“大蜀山阵地构筑纪念塔”这段历史,2002年,当年已经79岁的张立光带着一个水杯、一个笔记本赴大蜀山周边村庄,开始“大蜀山战役”的实地调查活动,寻访当时战争的见证人。因为高龄走路慢,张立光每次寻访只能跑一两个村子。运气好的时候,能问到两三个知道一点当年历史的人;运气不好的时候,只能空手而归。渐渐地,很多关于这场战役的文字和图片资料都被张立光搜集到手,这些都成了他宣讲时生动的事例。经年累月、坚持不懈地宣讲,让很多经常到大蜀山游玩的人都跟张立光结下了忘年交,一些小孩子也喜欢围着老人听故事。
张立光说,他的抗日情结来源于亲身经历。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军轰炸徐州,正在徐州上初中的张立光深深体味到要当“亡国奴”的痛苦。 “那时每次逢集,老师便会带着我们去集上宣讲抗日。”张立光告诉记者,那是他宣讲抗日的起源。 “同胞们,快向前,我向大家谈一谈,日本鬼子侵略中原,先占台湾岛,再入东三省,‘七七事变’后,要占全中国……”唱念起当年的宣讲词,老人声音仍然洪亮有力。 1950年,在武汉大学即将毕业的张立光成为学校第一批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学生。
10多年来,张立光先后3次赴南京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购买大量抗日书籍、磁带、光盘和画册,他还凭借当年做过海军教员的基础绘制战事图。资料收集越来越丰富,老人宣讲的题目也越来越多,现有《大蜀山歼灭战》《日寇蚕食中国》《我的抗日情结》等17个爱国主义宣讲题目。在学生的帮助下,他根据自己的经历和宣讲内容口述完成了一本28页的宣传小册子。每次宣讲,他都将小册子复印很多份散发给人们。抗战宣讲地点也从大蜀山顶扩大到合肥市的高校、中学和小学。不管面对的是济济一堂的学生,还是一个对此表现出兴趣的路人,张立光都讲得一样认真。安徽大学江淮学院学生赵方庆告诉记者:“在大蜀山和学校里我都听过张老的抗战故事,他用近一个世纪的人生经验打动了我们年轻人的心。让我们深深感到应当勿忘国耻、铭记历史。 ”
义务宣讲抗战史15年期间,张立光先后经历了两次心脏搭桥手术。尽管这样,手术之后,他还坚持坐着轮椅去宣讲。照顾张立光多年的罗阿姨一语道破老人坚守的动力:“要不是对咱们国家爱得这么深,他老人家怎么会坚持到现在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