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新疆乡村教师塞尔山22年不让一个农牧区孩子失学

发稿时间:2015-08-20 07:20:00 来源: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国青年网

  在新疆的东北角,有一座小山城伊吾,在距伊吾县城35公里外的一所山村学校——盐池镇寄宿制学校,有一名哈萨克族教师塞尔山·加汗,22年如一日,如一棵雪松一样扎根在恶劣的环境中,不畏艰难,无私地传授给农牧区的孩子们知识,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他还一直像珍视自己的眼睛一样珍视民族团结。

  哈萨克族小伙大学毕业 主动申请回艰苦家乡

  盐池镇寄宿制学校所处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夏季非常短,冬季常常风雪交加,最低温度达到零下30多度。22年前,这所学校的硬件设施还非常落后,破旧的土坯房教室四处漏风,没有水电,夜晚漆黑一片。

  很多教师都对这所学校望而却步,不愿到这里工作。可刚刚大学毕业的哈萨克族小伙子塞尔山,却主动向领导申请到这里任教。

  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选择?盐池是塞尔山的家乡,他在这里长大,很清楚这里的教育有多么落后。“我觉得自己应该回到这里,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对家乡的教育状况作出一些改变,为家乡做一份贡献。”这就是塞尔山的答案。

  但除了糟糕的外部环境外,塞尔山还遭遇了语言障碍。

  塞尔山(左一)参加教研组活动。图片来源:新疆文明网

  当时的学校名字还是盐池乡哈萨克寄宿制学校,学校的授课语言为哈语。可是,塞尔山的民族成分虽然是哈萨克族,但他的哈语水平却很低,不能自如地从事哈语教学工作。原来,他从小上的是维语学校,多年下来几乎丢掉了自己的母语。但这也没有把他吓退。

  他虚心地向身边的老师学习母语,反复练习,很快学好了哈语。但他并不满足,为了跟上时代发展需要,他还刻苦练习普通话,现在早已练就了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一起来的老师们一个个想办法调走了,但塞尔山却坚持了下来。很多人不禁会问,是什么支撑着他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一干就是22年呢?

  同事们经常说,塞尔山热爱这块土地,还有孩子们。

  是的,塞尔山就是因为爱而选择了留下。

  2.他把家变成“临时课堂”用大爱浇灌“牧区花朵”

  那么,既然有勇气留下,就要敢于面对比没水没电、重新学习母语还要大的困难:这所学校的孩子们大多来自牧民家庭,他们的父母每年都要转几回场,根本没法很好地照顾他们的生活,更别说管他们的学习了。

  为了让孩子们学习好、生活好,塞尔山就把他们带到自己的家里进行无偿辅导,并照顾他们的生活。冬天的时候,很多牧民的孩子没袜子穿,他就带上班长用他的钱给全班每个孩子都买上棉袜子。有学生的鞋子不能再穿了,他就给他们买新鞋子。有学生病了,他就带着学生到医院看病。这样的事情发生得太多太多,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到底为孩子掏了多少钱,但他从来不计较,因为他爱孩子们,爱得无私。

  塞尔山(后右)参加评课活动。图片来源:新疆文明网

  有一年冬天,教室里生着火炉,师生们却还是被冻得瑟瑟发抖。其他年级因此陆续放假了。塞尔山带的是毕业班,为了不耽误孩子们的学习,他就把全班学生都带到自己的家里上课。没有黑板,就用面板代替;没有黑板擦,就用毛巾代替;没有桌椅,就用木板搭成座位。就这样,学生们挤在他那并不宽敞的家里上课,把他的家变成了学校的“临时课堂”。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学生们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伊吾、哈密的学校。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多年过去了,这些孩子们至今还会时常来学校或他的家里看望他。一提起这些孩子,塞尔山就会流露出幸福、满足的笑容。

  塞尔山对学生和学校有着特殊的感情,每天早上,他总是第一个赶到学校,晚上最后一个离开学校。塞尔山的妻子时常说,学校就是塞尔山的家,离开学生他就会感到寂寞。当别人问他这样辛辛苦苦图什么时,塞尔山说:“我啥也不图,只要我的学生能从我的付出中学到文化,成为有知识的人,我就满足了。”

  他的很多学生都说:“塞尔山老师既是我们的老师,也是我们的好朋友。”塞尔山经常说:“这些孩子就是我的全部。我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慢慢懂得了教师这个职业的真谛,那就是无限热爱学生。”

责任编辑:刘洪侠
青春建功十三五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