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忘己爱苍生 乡村医生无悔坚守40多年麻防路

发稿时间:2015-06-30 02:03:00 来源: 中国文明网 中国青年网

  入选中央电视台2014年度“感动中国”候选人,被评为“全省麻风病防治先进个人”、“感动赣州十大人物”,荣获全国麻风战线最高奖——“马海德奖”,2015年4月登上“中国好人榜”……这顶顶桂冠缘何落到一名基层医生头上,他背后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

  肖卿福,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一位用医术救治麻风病人,用心温暖麻风病人的老医生,一位在麻防路上坚守了40多年的好医生。

  肖卿福:不惧麻风。视频来源:央视网

  克服恐惧守护麻风病人 他说是命中注定

  上世纪70年代,人们“谈麻色变”。1974年,20岁出头的肖卿福从赣南卫生学校毕业,被分配到于都县皮肤病防治所,从事麻风病防治工作。工作之初,亲朋好友都投反对票,家人更是坚决不同意:好端端的一个小伙子干吗要去和麻风病人打交道,有什么意思?一头是家人及亲戚朋友的反对,另一头是组织上的安排。百般纠结后,他还是选择了背起药箱,第一次走进了麻风村。

  “刚刚接手麻防工作时我心里也怕,麻风病人长期患病后有后遗症,身体一些部位会发生溃烂、流脓液,看起来很吓人。加之最初对这个病的认识还不完全,我心里还是有些顾虑的。第一次进村,我害怕得一夜未睡,连床都没敢碰,蹲在地上一直到天亮。”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肖卿福一点也不掩饰最初对这项工作的恐惧心理。

  接治第一位麻风病人的场景,肖卿福至今不能忘怀。一位刘姓老人是畸残患者,治愈后双手双足成爪形,严重的畸形导致他行动不便。肖卿福说,老人蹒跚前行,那个背影是如此凄苦悲凉。“那一刻,我的顾虑完全消除了,因为他们太需要我们的关心和帮助了。”肖卿福当即暗下决心,第二次还要进村来,而这一进就是40多年。

  为了不漏掉一个病人,单位采取分片包干、上门服务的办法。肖卿福负责的片点多、任务重,当时交通不便,只能骑自行车下乡。由于路途遥远,下乡走一趟往往要好几天,肖卿福每次就在村民家或卫生院住一宿,第二天继续工作。碰到雨天路滑,土路泥泞,他就扛着自行车,即使摔成了泥人,也要坚持探访完最后一个病人。

  通过长期的坚持和努力,肖卿福赢得了病人的亲近和信任,也让他对防麻工作有了新的认识。肖卿福曾戏言:“守护麻风病人,就是命中注定。”

肖卿福在给病人讲解病情! 图片来源:客家新闻网

  坚守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传承。

  肖卿福回忆说,1974年他开始走上麻防岗位时,全县有麻防干部8名,除自己之外,其他都是50岁以上的老医生了,虽然他们已经年过半百,但对工作仍然扎扎实实、兢兢业业。那个年代条件艰苦,交通工具缺乏,搞麻防工作又要经常下乡走访,但他们每到一个乡镇,都要对群众挨户查访,了解当地群众中的新增麻风病患者人数情况,不管路再远、再烂、再陡,绝不漏掉一户群众。“既然来了,就拜他们为师。这么多年坚持下来,主要是受到以前老同志、老同事的影响。”

  后来,肖卿福也有多次进县城医院工作的机会,但他都直接回绝了,“我还是喜欢搞临床,到一线去面对面和病人交流。反正是当医生,只要能看病,在哪都能过日子。”肖卿福说,每个人对麻风病的理解都有个过程,当他扎进麻风村后,他决定不走了。他认为,既然干了这行,就要干好、就要热爱,“当医生要有职业精神,病人来了你就得为他看病治病,不能有任何理由拒绝!”

  治病谈心共餐 他成了麻风患者最亲的人

  “肖医生,肖医生……”肖卿福一进于都县黄麟乡安背麻风康复村,这里的居民就如同看到亲人一样,一下子便都围了过来。

  安背村是江西著名的麻风康复村。这里居住着50名多名康复人员。对安背村的居民来说,肖卿福就是他们的亲人,甚至比亲人更亲。

  医者之大,不仅治人,更在医心。麻风病更是如此。“要治病,先得走进病人的心里。”肖卿福说,麻防路是一条艰辛的医务路,他每天面对的除了为患者身上的溃疡脓液清创,还要想办法治他们的心病。为深入了解全县各乡镇麻风病人的病情,大多数时间,肖卿福都是一个人独自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穿梭于村落和田垄间。通常,他从县城出发,沿一条线走街串户,一路随访病人,然后又从另一条线路迂回县城,有些时候下乡一次,进出就是十天半个月。

  一般的下乡工作要谢绝在村民家里吃饭,但肖卿福的工作恰恰相反,和病人一起吃饭也是他工作的一种方式。刚开始,患者害怕、抵触,甚至不耐烦,肖卿福用理解、宽容与患者交心,最终得到了病人的信任。这也让他能够最真实地了解患者病情的变化。

  病人钟某,1976年患麻风病,属多菌型传染性麻风病,双腿流脓流血,左脚溃烂得十分严重。当时钟某只有20多岁,想到这么年轻就得了麻风病,曾多次自杀。肖卿福一边细心地开导,鼓励他战胜疾病,一边专门为他制订治疗方案,与省医学院专家和有关医疗单位联系,医、护、清洁消毒多管齐下,最终使病人康复。钟某康复后激动地说:“是肖医生给了我战胜疾病的信心,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1995年冬季的一天,肖卿福步行往返40余华里去随访一中年愈后妇女,该妇女丈夫因病已故,她只身带着一对幼年小孩,而且左足严重内翻导致外踝着地形成复杂性溃疡,已无自食其力的能力,她见肖卿福的到来,双眼含泪,下跪叩头,恳求肖卿福能否设法帮忙拯救其家。肖卿福回所后动情地向有关领导作了详细汇报,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经多方协调,请求报告,将该患者收入康复村养老,小孩移交亲朋抚养,费用由县、乡民政解决。一年后肖卿福主刀为该患者免费做了截肢手术,并安装了假肢,待痊愈后与村内一男性留院养老者喜结良缘,这段故事被传为了佳话……

肖卿福正在给病人量血压!图片来源:赣州文明网

  “麻风病不同于其他病,要把麻风病人当成自己一样,他们心理压力很大,我们当麻防医生的要解除他们心理上的压力,否则这个病很难好。”

  “我的手机24小时不关机,是专门为患者开的,这成了我的习惯。”肖卿福说,经常都会有病人打电话给他,但电话里询问的大都不是关于病情的话题,而是生活中的是是非非、喜怒哀乐。因为这群病人的生活圈子太窄,能接纳他们的人不多,在病人眼里,肖卿福就是亲人,就是保护神,当他们生活中遇到难事或喜事,第一时间想到的人就是肖卿福。

  为了消除人们谈“麻”色变的心理,肖卿福组织人员利用版画、海报、广播,到各乡镇广泛宣传麻风病“可防、可治、不可怕”,还将有关麻风病咨询问答资料印发到各个村组,举办麻风病知识培训班、宣传栏。他还蹲点在乡镇,利用晚上的时间走访群众,摸查各地麻风病的发病率,消除群众心里的担心。他在全市麻防战线上率先不穿戴隔离服(无菌操作除外)与麻风病人及家属经常促膝谈心、共餐,以身示范。

  在肖卿福和前面两代“麻防人”的努力下,于都县安背村的麻风病患病率从1966年的10万分之23.5下降到2009年的10万分之0.5。肖卿福的业务水平在工作中不断提高,他撰写的多篇科研性论文在国家级、江西省级刊物上发表,在全国麻防领域也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他多次被全国麻防中心、省麻防指导组指定参与重要科研课题。

  退而不休“立军令状” 他要建好麻风村示范点

  2010年,肖卿福被授予全国麻风战线最高奖——“马海德奖”。这一年,他60岁了,该退休了。“功成名就”的肖卿福马上可以享受幸福的晚年生活。但是,他没有“激流勇退”享清福,而是接受了县卫生局的返聘,依然像“家长”一样守护着麻风病患者,从早到晚背着药箱奔波在往返安背康复村的路上,从未误过对病人的治疗。

  时至今天,肖卿福每周还会到镇上出诊一次,到麻风康福村看望麻风治愈者一次。也正是他的这份守护,康复村由昔日的“恐怖村”变成了“幸福村”。2014年,肖卿福当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面对这份荣誉,他说:“我能获这个奖,和前面两代‘麻防人’的努力密不可分,我沾了他们的光!我很感谢他们,他们为麻防事业、人民群众健康献出了宝贵的青春,这份荣誉是建立在他们的努力之上的。”

 

  肖卿福(左二)与“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获奖嘉宾代表合影。图片来源:客家新闻网

  麻风病人身体康复了,生活怎么样?“医者父母心”的肖卿福治愈了麻风病人的身体,更希望患者能有更好的生活。2014年3月,中国麻风防治协会“麻风受累者综合康复救助示范项目”在这里启动,如今村里建起了脐橙园、杨梅园,还种起了水稻、蔬菜,养了鱼和猪,村民劳作时有了爽朗的笑声。虽然麻风村示范点建设才刚开始,果园种植规模不大,养殖没有效益,还需要大量资金和人力的投入。但是这却是让康复患者重获新生的机会,肖卿福向上级“立下军令状”:一定不折不扣地把示范点建设好。

  从20多岁的青年,到60多岁的老人,肖卿福坚守了40多年,很多人表示不解。他们说肖卿福退休工资稳稳地拿着,还要这些“虚名”干什么。央视《感动中国》栏目组编导尹韬,在康复村采访拍摄时问肖卿福时,也问了同样的问题。肖卿福回头望了望村口渐渐稀远、却仍依依挥别的人群,过了半晌,他说,因为他知道,深山的村子里那焦灼的眼神,只有看见他时他们才会眼放光华,那一张张黯然失色的面庞只有在看见他时才会扬起难得的笑容,那一双双因病致残的手也只有在告别他时,才会动情地向着天空挥舞……他说,这辈子都不会离开,他会继续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直到走不动那一天……

  也许在这个世界上,除了安背村之外,没有人记得肖卿福的名字,但是在肖卿福看来,这辈子值了!  

责任编辑:王秀丽
青春建功十三五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