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青年王栢荣2014年只身来到北京,做一些与非洲相关的工作,父母和朋友质疑他:为何放弃香港好好的生活,简直就是个“白痴”。
带着黑框眼镜,身穿蓝色T恤,这位脸型微圆的阳光大男孩,近日在北京接受中新社记者访问,谈他“北漂”生活。
作为土生土长的香港“90后”(他生于1990年)、普通市民家庭的孩子,王栢荣的学习生涯较为顺利,中学毕业进入了香港大学就读教育学专业。若按寻常路径,毕业后他应落脚一所中学教书育人,有不错的收入,工作稳定且没有太多压力。
只是,王栢荣不希望一毕业就当老师,“可能一辈子就如此,人生看得到尽头”。他要看看外面的世界。
毕业前夕思考工作前途时,他无意中看到一本介绍香港重庆大厦的图书。那里是香港少数族裔聚集地,早前东南亚地区人士在那里做买卖,近些年越来越多非洲人聚集于此;有一段时间,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所使用的手机90%是由此地卖出。惊讶于一个被公认“很乱”的地方对第三世界国家竟有如此影响,王栢荣对非洲兴趣浓厚。
王栢荣找着这本书的作者,还到重庆大厦与非洲人士长谈、吃饭、交朋友。他认为香港太小了,所能接触者层次仍有限,要更多了解外面的世界,留在香港可不行。
在网络上搜索有关非洲的信息时,王栢荣发现内地有一中非民间商会,着力推动企业与非洲的经贸合作。通过与商会职员网上交流,他获得了来到北京实习的机会,之后就成为了这家机构第一位香港籍正式员工。
来北京初期,王栢荣体会到生活的艰辛。“作为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刚从学校毕业,要在北京安顿下来不容易”,他自嘲,自己普通话不好,不接地气,是一个不懂得如何与周围人交流的香港“北漂”。
由于家人不同意他来北京工作,王栢荣不好意思向父母要求资助;薪水又有限,住房问题曾是一大困扰。最初他只能租住床位,十几人住在一套公寓里,早晨还要争着使用卫生间。
“香港一般年轻人受不了,家里住着好好的,刷盘子都能拿1.5万港币月薪;为何你港大毕业,到北京才拿几千块人民币,而且还要搞非洲的事?肯定是傻子。”家人朋友质疑一路不曾中断,父母给王栢荣的话是“玩够了,你就回来”。
王栢荣说,清楚自己正在做些什么。工作期间,他协助所在机构多次举办几百人规模的经贸会议,常有非洲国家总统出席。“平台更高、更国际化,让我体会到留在香港感受不到的地方”。有许多朋友不能体会的新鲜感、成就感,王栢荣直言,从不后悔选择来到北京。
很多大学同学毕业后留在香港,希望做律师、会计师等高收入又体面的工作,但这些高度饱和的行业其实没有太多年轻人的机会。他深刻感受到:与香港比,内地机会更多,有能力者竞争、拼搏,更有机会获得成功。
这个“90后”认为,有些香港同龄人实际上是习惯了安逸生活,不再有老一代港人勤奋、拼搏的精神和专业能力,又不愿意往外走,造成了发展的困境。不少同学如今已体验到步入社会的迷茫。
让更多年轻人走出香港去开拓事业空间,不仅需要观念的转变,也需要给予他们配套、帮助。王栢荣建议,有关方面应考虑在内地建立“香港宿舍”,供年轻人租住,帮他们站稳脚跟。
“香港青年增加内地体验,有助于了解市场,助他们闯出一片天地”,他说。
前不久,王栢荣已离开中非民间商会,加入一家与互联网相关的企业。他说,未来会留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工作,“扎根内地、面向全国、走向海外”的目标更加坚定。(中新社记者 石龙洪 王恩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