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留守妻子成了全国劳模

发稿时间:2015-05-28 00:00:00 来源: 《工人日报》 中国青年网

  富民县是云南省昆明市的北大门,号称“滇北锁钥”,名叫“富民”,实则贫困。赤鹫镇龙潭村距离赤鹫集镇15公里,是赤鹫镇最为偏远的一个彝族群众聚居的高寒山区村落,全村6个村民小组,共117户,487人,以种养殖业为主,农业产业结构单一。

  十几年前,这个偏远的小山村车路不通;村民用水、用电没有保障;村民种植的包谷、洋芋等传统农作物只够温饱。贫困、落后是长久以来贴在龙潭村上的标签。

  2000年9月,村里的彝族留守妇女李应芝经选举成为村党支部书记,至今连任5届。她在今年成为了富民县唯一的全国劳动模范。15年来,她带领村民每年修通一条乡村道路,挖池架管喝上自来水,发展起特色种植产业,让龙潭村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之路。

  5月5日下午《工人日报》记者乘坐富民县总工会办公室主任纪建国驾驶的车,实地走访了这条特殊的“致富路”。

  “是三级路吗?”记者问。

  “不是,可能还评不上级,就是一条乡村便道。”纪建国回答。

  “铺柏油了吗?”记者再问。

  “不是,是土路。”纪建国笑笑说。

  狭窄的山路直到谷底,这是滇池唯一的出口螳螂川,螳螂川的对岸是昆明市的另一个贫困县禄劝县,视线永远被大山遮挡。

  来到龙潭村,记者远远就看见村委会里一名皮肤微黑、五官棱角分明的中年妇女,正拿着扫帚清扫垃圾,她就是龙潭村的彝族女支书李应芝。

  在李应芝刚上任那年,龙潭村由于没有及时缴纳电费,全村被断了电,为了尽快恢复供电,李应芝拿出了当年家里种植烤烟的收入和爱人的1600元工资缴了电费,让全村村民重新用上电。

  交通不便、不通车是多年来困扰龙潭村的大难题。由于不通车,村民要步行3个多小时到镇上才能将农作物运出,再买回生产、生活物资,这一来一回光在路上便要花六七个小时。龙潭公路是龙潭村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因年久失修,公路破损不堪。

  “我做村支书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李应芝说。李应芝的丈夫曾跟她说,首先把路修好能通车,这才是走出贫困的第一步。到了卖烤烟的时候,为尽快修通公路,李应芝和村民们背着烤烟,用锄头、铲子一边走一边修,这样才修通了公路。

  李应芝的爱人李自富是赤鹫镇中心学校的老师,1979年两人结婚,1980年李自富考取昆明师范学校,1983年毕业就到了赤鹫镇教书。从结婚那天开始,李应芝就在龙潭村做农活、带孩子,成了一名留守妇女。

  “40岁被选上做村支书,我压根不想当。我觉得自己没有这个能力,就一个小学文化的留守妇女能做啥?”李应芝说,“但我爱人知道被我大伙选为村支书后,十分支持我,还经常帮我出谋划策,让我好好干,不要辜负大家对我的期望。”

  2005年,李应芝组织村民修通了龙潭大村到老牛洞村民小组8公里的乡村道路。去年,争取到上级补助资金30万元,硬化老牛洞进村路面582米和龙潭村1公里的进村道路。在修路过程中,几户村民的一些田地被占用,李应芝又拿出了自家种植蔬菜的1亩多良田,分给这几户群众。

  缺乏饮用水是困扰龙潭、困扰村民生产生活的另一个难题。李应芝又带领村干部积极争取到相关部门的支持,带领村民们投工投劳3000多个工作日,建起了1个150立方米和1个500立方米的蓄水池,更换了3.8公里长的人畜饮水管道。这让龙潭村500多名群众和几百头大牲畜的饮水有了长久保障。

  电通了、路通了、水通了,但怎样让群众有钱花,怎样让彝村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成了李应芝的又一大心事。

  龙潭村的气候、土壤等条件适宜发展烤烟种植。在李应芝的努力下,现在,全村487名村民中,80%的村民都尝到了种植烤烟带来的甜头,平均每户每年种植烤烟能有1至2万元的收入,龙潭村成为了赤鹫镇乃至富民县的重点烟区。

  “现在每家都有农用车和摩托车,我家连小轿车都有了。现在路通了,车也有了,从镇上回家只需要1个小时。”富民县龙潭村村民李耀才说,“现在我家4口人种10亩烤烟、20亩核桃树、5亩板栗树,人均年收入4000元。以前是背债,现在每年都有积蓄,日子一年比一年有奔头。”

  “我还想到种干果,核桃、板栗又经济又环保。”李应芝告诉记者,2006年,她去县财政局向局长汇报龙潭村想发展核桃种植的想法,听过汇报后,局长当时就表示支持,并答应当年就无偿支持购买500亩核桃苗的资金。

  现在,龙潭村种植的核桃已达到4000余亩,人均种植面积达3.2亩,去年已有1200亩核桃初始挂果。几年后,核桃产业将成为龙潭村村民增收致富的一大经济来源。

  “2006年我家里各种了20亩核桃树和板栗树,去年挂果最多,收成好,她让我们种什么我们就种什么,她让我们做啥我们就跟着做,她不会蒙我们的。”55岁的龙潭村村民李忠福说,“李应芝言出必行,我们全村老老少少都服气她,都信任她。”

责任编辑:王秀丽
青春建功十三五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