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赵红艳在给病人看病。
5月10日早上7点半,赵红艳和平时一样坐进诊室,此时挂到号的病人已经突破80名,慕名前来就诊的病人惊讶地发现,这位口口相传、医术精湛的女军医竟然坐在轮椅上。
天津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消化一科主治医师赵红艳,每周出诊六天,日均接诊120人、高峰时200人,病人看她亲切阳光的笑脸,完全想不到她是从死神手中侥幸逃脱,还留有终身残疾。
虽然我倒下了,但我要让更多人站起来
2003年,正在休假的赵红艳主动请战抗击非典,却不幸被感染。2004年11月,赵红艳被确诊为“双肩、双膝、双股骨头缺血坏死”,与疼痛为伴,还将失去行走能力。那一年,她32岁,孩子只有2岁。
赵红艳说:“我从小的梦想就是做一名军医,虽然我倒下了,但我要让更多人站起来。”用一辆红色的电动轮椅车代步的赵红艳,像正常医生一样加班加点,从不要求特殊照顾,也没请过一天假。除了加班就是看医学书或者研究病历。为了掌握药物特性,药房里消化内科的药她全都试吃过。
“我也是病人,知道病人求医的那份无助和期待,”经历过生死考验,忍受着超常的病痛,赵红艳特别能为病人设身处地。消化内科患者大多是慢性病,她给每个病人制定好全程治疗方案,专门制作了印有自己姓名电话的“医患联系卡”,当起病人的家庭医生。功能性胃肠病、更年期胃肠综合征患者大多精神焦虑抑郁,赵红艳不仅没有厌烦,还专门学习了心理学知识。
随着赵红艳的名气越来越大,专门来找她看病的人越来越多,消化内科是医院门诊量最大的科室之一,而她一个人就承担了全科2/3的门诊。
就诊病人多,常常是早上7点半开诊,下午1点半才能看完,简单吃一口饭,下午两点又要接诊。有时上午门诊的病人看完了,赵红艳还在等着给做检查的病人看结果,护士催她去吃饭,她说,病人大老远来看病,做完检查找不到医生怎么行。
为了尽量不去厕所,赵红艳白天基本不敢喝水,坐得久了关节疼痛钻心,她就大把大把地服止痛药,实在挺不住了,她就尝试针刀治疗。丈夫邢斌从来不忍心看这一幕:30厘米长的针刀,直刺股骨头深部,最多一次扎了390针,赵红艳口咬毛巾,痛得泪流满面。
“为病人减轻痛苦,我在享受心灵中最美好的部分”
在出门诊的十几年里,赵红艳总结了一套看病方法:医术+艺术。医术就是用最少的花销给病人看好病;艺术就是读懂患者心理,说让患者能听进去的话、能接受的话。
去年7月,50多岁的张女士专门从天津塘沽赶来就诊。她的症状是腹痛、从胃里反流食物,大便次数和量都比较少。以往诊断都是“胃病”,治了好几年都时好时坏。
赵红艳诊断后跟张女士说:“大娘,我认为您不是胃病,很有可能是肠梗阻,您拍个腹平片看看。”
张女士一听就急了:“别欺负我们老百姓不懂医,让我们查这个查那个,花冤枉钱。我不是在你一家医院看过,很多专家都说我是胃病,你就给我按胃病治。”
“大娘,我认为您肠梗阻的可能性很大。”赵红艳说,“我跟您打个赌,您去拍个腹平片,要不是肠梗阻我给您出检查费,行不行?”
被赵红艳的真诚打动,张女士将信将疑地做了检查,结果显示肠梗阻。看到结果,张女士流下了眼泪,“这些年罪受得呀,今天可找到病根了!难怪别人都说你看病准,俺今天算是见识了。”
2012年初秋的一个深夜,熟睡的赵红艳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是赵医生吗?”电话另一头是一个焦急的陌生声音。
“我叫魏齐,以前找你看过病。我母亲突发心梗。”赵红艳一听,匆匆穿上衣服,坐着轮椅,和邢斌一同往医院赶去。然而魏齐在医院交押金的时候,才发现钱没带够。看见魏齐急得团团转,赵红艳二话没说,就让邢斌回家拿1万元垫上。
魏齐并不知道,虽然工资不高,赵红艳上班身上都带着1000块钱,这是她专门为贫困患者设立的爱心救济金,遇到看病钱不够的,就会主动帮他们垫付。患者来医院看病遇到路不熟的,她就用自己的电动助力车驮送患者。她自己本就需要照顾,却定期到敬老院义诊,到SOS儿童村看望孤儿。10年来,她用微薄的工资为患者垫支医药费近万元。
重回岗位后,她接诊13余万患者,没出现一次投诉,患者满意率100%,是医院收到感谢信和锦旗最多的医生。许多患者都把她当成朋友,看她中午不能按时吃饭,有的患者打车给她送一碗热面条,有的患者四处帮她寻找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偏方,把药配齐给她送来……
“很多人都说病人需要我,其实我更需要病人,为他们减轻痛苦,让他们重拾生活的信心,我是在享受心灵中最美好的部分。”赵红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