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生死瞬间的一推 是微小而强大的厚积薄发

发稿时间:2015-04-27 08:58:41 来源: 杭州日报 中国青年网

 

在学校里,何俊斌总是抢着搞卫生。

  暮色四合,送秋衣来的外婆就要回家,外孙担忧难舍,祖孙二人在校门口互相叮嘱,相依相偎。

  这个场景,在徐恩元的脑海里挥之不去,似一个倏忽而过的梦境,因无数次的记忆而深刻。醒来才知,人去花落。

  徐恩元是何俊斌就读于鹿山中学时的班主任。“微小而强大”,是他对这个学生最直观的评价。他说,何俊斌的美德不止于一朝一夕,而是日复一日的点滴积累,才会在危急时刻迸发出震撼的举动。

  向善之心与滋养土壤息息相关,最美现象也绝非偶然。这些天,我们走进在车祸瞬间舍身救同学的富阳少年何俊斌生活过的地方,拾掇这位“最美大学生”曾散落的点点星辰。

  有口皆碑的好孩子走了

  童年父母离异,家境清苦,母亲常年为生计奔波,他与外婆相依为命。青春年华里,何俊斌一头少年白发,略显孤独静默。

  但何俊斌的字迹始终工整清晰,如同内心温润宁静的写照;照片中留影,都是一脸憨厚微笑。

  并非把苦难视若无物,只是他的肩膀懂得如何承担。

  “他对自己外婆孝顺,对村里的老人也很好。”在何俊斌的老家富阳三合坞口村,邻居大妈陈新儿说,何俊斌以前每周都会去敬老院照看素不相识的老人,平常看见村里老人推车、干活辛苦,他也都会上前帮忙。

  看着他长大的林大文一连说了几个“很好”:“这个孩子心地好,还很有志气,他回来看我,我给了他两次钱他都不肯要,让我留着自己用,他靠自己勤工俭学就行了。”

  推开何俊斌富阳市区的家门,那个不到10平方米的素净房间,曾是他的小天地。书桌上放着一双崭新的球鞋,旁边是一沓笔记,还有很久前给妈妈的一封信,写着为自己某次没考好而愧疚。床上叠着衣服,墙上的柜子里整齐摆放着功课书和爱看的漫画。母亲周娟娟说,房里一切都是从前的样子,仿佛他还在身边。

  2015年4月3日,在车祸瞬间舍身救同学的大学生何俊斌的生死一推,感动了世人,也让我们走进这位富阳学子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微小而强大”,是何俊斌就读于鹿山中学时的班主任对这个学生最直观的评价。他说,何俊斌的美德不止于一朝一夕,而是日复一日的点滴积累,才会在危急时刻迸发出震撼的举动。

  他从来就最细心懂事

  腼腆内向,默默无闻,是陌生人对何俊斌的第一印象。其实,“他是一个爱交流、会关心人、内心充满热情的阳光少年。”老师徐恩元说,高中毕业后很多同学相约去打工,何俊斌担心同学晚上回家路上不安全,就主动结伴护送。

  “他很仗义,初三时我被人欺负,他带我去跟对方讲道理、耐心调解。还老是问我生活费够不够用。”同学杜国清说。

  采访当中,很多人都说,何俊斌会做出奋不顾身救人的举动并不意外,想不到的是这么善良淳朴的一个人,竟然就这样离开了。

  “我最记得他那双大眼睛,目光清澈温暖,让人有种可以信任的感觉。”他的高中英语老师说,有一次上课咳嗽,说了句“嗓子不太好”,下课后何俊斌就去药店买了盒“金嗓子喉宝”,什么话都没说,默默地将药递给老师。“学校运动会班里没人愿意报长跑,老师动员了一下,他就第一个报名了”。

  美德延续,他从未远离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故事大多喜欢晨光熹微,却终在2015年4月3日化作惊世一推。

  何俊斌身上,诠释着真正的乐观与美好——不是永远戴着粉红眼镜看世界,而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各种困难与阻力,甘愿为了怀抱的希冀而以真善美的态度对待生活。

  他的美德与善举,激起了社会正能量回荡。

  母校富阳二中的师生曾纷纷伸出援手,在他抢救期间筹集善款;社会各界热心人士也解囊相助,呼唤他醒来。得知他不幸离世的消息之后,捐款也并没有停止。

  在何俊斌的初中母校鹿山中学,校长金磊决定把之前师生的捐款设立“俊斌扶贫基金”,并在校园文化窗上开设文化专栏,宣传弘扬何俊斌事迹,“把他的精神转化为向上前行的力量,让行善乐善永远流传。”

  记者 赵芳洲

责任编辑:实习生李婧怡
青春建功十三五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