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讲故事:咕咚来了。在美丽的湖边,有一颗木瓜树。这天中午,太阳暖洋洋地照着,这可真是个睡觉的好地方。这天中午,一只小白兔……”打开“故事盒”,立刻传来一个温暖亲切的声音。这是“讲故事姥姥”刘丹华的声音,像这样的故事,每个“故事盒”里都有400个。“讲故事姥姥”是刘丹华为自己起的网名,她希望所有的孩子都和她的外孙女一样,有一个爱他们的,每天为他们讲故事的姥姥。
刘丹华是“送故事下乡”公益项目的发起人,项目以“姥姥讲故事”为基础,录制1000个中外优秀儿童故事音频资料,并制作故事插图注音目录,配备简易的播放设备(故事盒)向贫困地区推广,援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早教。同时,视频资源也发到网络上,供有条件的儿童家长免费下载。
刘丹华说,最初自己录制这些故事,是因为自己的外孙女爱听故事,但后来外孙女不在自己的身边生活,于是她就把录制好的故事通过网络传送过去给外孙女听。“我讲的第一个故事是‘小蝌蚪找妈妈’,孩子听的时候特别认真,听了也很喜欢。后来就继续录下去,每个星期都会发到网上,觉得能给更多的人听到也很好。”
2013年年底,刘丹华开始了退休生活。在没有退休之前,她对于退休之后的生活就早有打算。“做公益相关的活动,也想过去做志愿者,但后来一想给孩子讲故事这个事情就很好。这与我早年的个人经历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刘丹华有着8年陕北农村插队的经历,正因如此,更加了解贫困地区农村孩子缺乏早教资料的状况。44年前,在陕北的小山村,她曾经当了一年村办小学教师,与三个年级的十几个娃娃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我喜欢孩子,孩子也喜欢我,直到现在,他们渴望知识的眼睛和淳朴的笑脸还留在我的记忆里。”
出于对文学的喜爱和对教师职业的喜爱,刘丹华以工农兵学员的身份到北京师范学院读了中文系。大学毕业后,她仍心系陕北农村,要求回到陕北再次插队,直到1979年才回到北京。37年前,刘丹华有一段在北京人大附小当语文老师的经历,两年半的时间里,先后带了低、中、高年级各一个班。那时候,她就喜欢为孩子们讲成语故事。
怀着对农村的感情和对孩子们的热爱,刘丹华把梦想延续到了现在。“送故事下乡”项目由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设立,现在已经有了7个志愿者。“项目开始时遇到了困难,苦于不知道用什么平台搭载这些故事,怎样能确保偏远地区孩子听到这些故事。受到‘唱戏机’的启发,想到可以用这种简易的播放器,将故事录在内存卡里送给孩子,同时配上插图注音目录,供孩子自己选择故事和拼音文字,这也就是后来我们的故事盒的原型。”刘丹华告诉记者,她开始不知道哪里有可以剪辑声音的软件,录错了一句就要全部重录,也不知道内存卡可以成批复制,复制工作靠志愿者在电脑上一个一个进行,就连插卡的工作也是全手工的。但谈到这些耗费大量心力的工作,她没有丝毫怨言,甚至还打趣道“我那时太傻了”。
故事盒制作好后,开始陆续向全国八省贫困地区的860个乡村幼儿园以及部分农户赠送试听。“我曾经到过山西天镇,走访幼儿园和贫困农户,把故事机直接送到孩子们手中。看到孩子们对故事盒爱不释手和天真的笑脸,我觉得我们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刘丹华说。
刘丹华告诉记者,目前项目已经得到国务院扶贫办支持,与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扶贫部门建立联系,向项目提供需要帮助的贫困农户、邮寄地址、儿童和监护人姓名等信息。第一批800多套故事盒已于今年4月通过特快专递直接寄到云南、贵州、甘肃、湖北、江西、重庆等地的贫困农户家里。项目还和一些企业合作,由企业为有孩子在农村的员工组织捐款,并由员工在回家探亲时给孩子赠送故事盒。今年春节,江苏苏州的一个企业为200多个留守儿童捐赠了故事盒。
项目实施以来,已经在优酷视频“姥姥讲故事”专栏发布故事视频600余个,点击播放量达到500多万。2014年年底,“送故事下乡”项目在腾讯公益开设了捐款平台,鼓励社会爱心人士为项目捐款。
刘丹华告诉记者,项目正在做第三辑录音和目录,送给农村孩子的故事达到600个。今后两年,再录制和上传350个故事,制作两辑故事录音和目录,“姥姥讲故事”将达到1000个,尽可能包括中外著名作家的童话、寓言,以及古代神话、中国历史故事等。
“这个社会需要帮助的人太多了,我想更直接地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如果每个人都做一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一点让别人感觉到温暖的事情,整个社会就会变得非常美好。”刘丹华说。(记者 桂杰 实习生 李鸿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