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环科才子”李力:在世界舞台发出中国声音

发稿时间:2015-04-10 07:14: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2014年6月,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学者云集的国际溴代及其他阻燃剂年会2014(2014Annual Workshop on Brominated & Other Flame Retardants)国际学术会议上,当李力作为最年轻的参会者受邀作完有关中国电子垃圾处置过程中阻燃剂环境释放的报告、在热烈的掌声中走下讲台时,担任大会主席的业内权威学者Ronald Hites教授微笑向他伸手表示祝贺:“你做出了一项令人惊艳的工作!”

  李力,一位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一位从事有害化学品环境排放的学者,一位立志在环境科学领域“有所作为”的中国青年。2014年,累计在国际SCI期刊中发表英文学术论文10篇,其中有2篇以第一作者身份问鼎环境领域顶尖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化学+数学 让他选择环境科学

  

李力在学术会议上作报告。 本人供图

  “做选择时要看你期待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要做自己喜欢并且擅长的事。”这是李力在大二时听百度老总李彦宏讲座时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尽管这发生在他与环境科学邂逅的两年后,但他觉得这句话依然很符合当时第一次选择环境科学作为自己专业时的心境。

  “我擅长化学,高中一直浸润在化学奥赛的训练中,有很强的底子;而我的兴趣点在数学上,不是那种为了应付考试的、刁钻的数学,而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而环境科学恰好是化学和数学交叉的一个学科,这就是我高中毕业时选择它的原因。”李力向记者说到。

  说起环境科学,很多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大气污染PM2.5、或者污水处理等,对这一前沿学科研究的方向很陌生。“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的科学。”李力说,“本科结束时面临确定研究生方向,这是我对环境科学的第二次选择。在本科时期,我首次接触到有害化学物质这个领域,我觉得这个问题比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更加严重,因为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甚至想不到,而且某些物质对人体的危害是终生的,这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所以研究生时期我就打算往这个方向发展。”

  李力研究的领域是塑料制品、服装面料等消费品中潜藏的致畸、致癌或干扰内分泌的有害化学物质的环境排放。“或许就在它的外壳里。”他指了指眼前的手机,“就含有一种能够干扰我们内分泌系统的阻燃物质,因为它的分子结构跟甲状腺激素很像,它会冒充甲状腺激素抢着跑去跟我们的甲状腺结合,干扰甲状腺激素正常的生理功能。”

  2012年夏天,李力和课题组成员去东南沿海的一个电子垃圾集散回收城市采集环境样品检测这种物质。在那里,他看到当地居民从国外走私数以万计的电子垃圾,在完全粗放的手工作坊里毫无防护地破碎、拆解和焚烧,为的是谋求从废弃电路板和电线中回收贵金属的高额利润。可悲的是,当地一面是因污染致富家家户户鳞次栉比的洋楼别墅,一面是星罗棋布的肿瘤医院,这让李力很是震撼:“那时候我开始意识到化学物质带来的环境和健康危害是多么的恐怖,觉得自己应该为改善这样的局面做点什么。”

  李力说:“在控制这些有害化学物质的国际公约谈判和政策制定中,中国很多时候只能任凭西方发达国家主导,许多国际决策甚至是在中国数据缺席的情况下作出的。”李力针对3种化学物质的研究发表后,研究数据很快被作为中国数据载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多个国际机构的官方文件。他的导师曾告诉他,研究最大的价值莫过于既能立足国际前沿又能面向国家需求。李力认为:“在环境问题上,我们需要用自己的数据来支持自己的立场。”

  “追求完美”是他前进的不竭动力

  

李力和他的研究团队用计算机模拟化学污染物的全球风险。 本人供图

  李力是典型的处女座——追求完美。他表示,有两个原因一直在支撑他的这种做事风格和原则。“第一,从我们生活的圈子来看,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会影响到很多的受众;对我们而言,每一个受众可能只是我们做这件事影响到的万分之一,但是对于他们而言一旦被影响,这件事就是100%,就可能是天大的事情。所以我们需要很慎重很负责地对待我们经历的每一件事和手头每一份工作。”

  李力回忆说,在高中时担任校学生会主席,是当时学校一个名为“校园之星”选秀比赛的幕后导演。在全校总决赛的那天一共有20名选手,所有选手的伴奏带都存放在连接音响设备的电脑里,每一个选手在台前演唱,我们的工作人员就在后台为他们播放伴奏。

  “我印象很深刻的是第17号选手正演唱到最高潮的时候,因为后台很忙乱,我们的工作人员忙中出错,碰到了‘切换’的按键,音乐就戛然而止紧接着就跳到第18号选手的歌曲去了。尽管我们马上又重新给她播放了伴奏,整个节目又重新来过,但是最终17号选手还是没有晋级。我无法判断我们的乌龙与她没有晋级到底有多大关联。对我们来说,她和其他选手一样,都有1/20的希望夺冠;但是对于选手来说,这场比赛是100%,你可以看到他们会为这场比赛有多么精心的准备,有多么期待圆满的表现。我们用一个1/20的错误,去断送了别人100%的希望,我觉得这会让我感到不安。”

  “第二,跳出我们生活的圈子,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内行人一看就会知道,我们所代表的学校、所代表的团队以及所代表的国家的形象就会被旁人所定格。所以唯有我们很努力地把每一个细节做到完美,保证这份工作360度无死角,才能让我们圈子内外的每一个人从各个角度来看都不会对这份工作失望。”李力解释说。

  李力在本科求学时担任学院学生刊物的负责人。在众多人的印象中,一个学生自己出版的内部刊物专业水准还远远不够,很多时候就像小孩子过家家一样,所以刊物出版了之后没有人看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我们当然可以为自己辩护说我们只是一个学生,而不是一个专业的新闻工作者,我们做不出那样专业的杂志。但是,我不希望一本大学生出版的刊物只是这样一个闹着玩的杂志。”

  为此,李力跑去图书馆去看新闻出版专业的书,旁听他们的报纸编辑、新闻采访等课程,花了3个月的时间把图书馆里出版方向的整整一个书架的书看完。基础有了,紧接着他又去琢磨南方人物周刊、凤凰周刊这些杂志的讲故事的风格、排版风格……

  李力告诉记者:“一个刊物做得专业与否,读者是有评判的;我们不能总是依仗着我们是学生、我们是非新闻专业的这个标签,而放松自己对一件事本来应当达到的标准的需求。”

  除了研究 他还有一颗环保公益心

  

李力在社区推广环保理念。 本人供图

  从本科成为中国注册志愿者,到研究生担任北京大学唯一从事环境研究的学生社团的负责人,李力的环保行动一做就是五年。“我希望做一个学者型的环保行动者。”李力给自己贴上这样的标签。

  当被问及“高校学生应当以怎样的方式参与环保议题”时,大多数人都会不假思索地把宣传教育作为唯一的答案。但李力不这么认为:“如果仅仅从公民意识层面来治理环境污染那是治标不治本的,解决环境问题其实靠的还是技术、经济和政策,我们是环境专业的学生,需要在宣教的基础上提升,参与到技术、经济和政策革新的工作中去。”

  李力不是一个演讲家,他是实践者。

  2013年李力接手社团,随即改组社团架构,设立若干个项目组,每个项目组从事一项专业化的环境研究。当大多数环境类社团还停留在宣教时,李力和他的团队已经向专业化跨出了第一步。

  他带领项目组进行了一项当前高校学生在气候变化领域的意识和行动现状的研究,辗转南京、武汉、哈尔滨等七个城市数十所高校,用近500个样本的大数据精辟分析了当前高校学生对气候变化议题的关注程度、知识背景、行动和态度。“令我们意外的是,很多学生经常参与减缓气候变化的宣教行动,但对温室气体有哪些都数不全”,李力在分析数据时说,“这说明我们过去宣教仅仅起到动员和号召大家参与,同学们只知道全球变暖有害,但知其然并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调研结果被环境保护部宣教中心采纳;针对调研结果,他们编写了《中国青年参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指南》,被环保部确定为全国5000余名“青年环境友好使者”乃至更多有志投身气候领域的青年的指导教材。

  李力一直希望中国青年能够发出世界“绿色领袖”的声音。他和同伴受邀代表百万中国青年,先后在中国-东盟绿色大学青年研讨会、中日韩三国环境部长会议青年论坛等国际讲坛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青年的责任担当。他带领团队开展茶叶生产过程碳排放核算评估,这是世界首个针对茶叶这种植物的低碳农业研究,应用前景可惠及我国近十万茶农。最初,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专家找到他提出合作研究时,他没有丝毫犹豫:“对植被碳核算是国际通行做法。茶文化是我国独有的瑰宝,如果我们不去研究它,难道指望外国人来做?”

  他带领社团成员自主孵化的研究项目在“2013-2014年度壳牌大学生能源调研”比赛中跻身全国前六强,获得“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星巴克大学生环保践行者”活动全国示范项目(最高奖)、北京大学青年调研奖特等奖等奖项。

  此前,在学校和学院的支持下,他与同学们一道建立起覆盖北大周边七个社区的“燕园地区生态文明基地”,创设大学生担任社区居委会环保助理等新模式,举办百场生态文明讲座进社区、燕园绿地图、百米生态文明墙等活动,把艰深的研究成果通俗化,零距离普及给社区居民。基地建立仅两年,直接参与活动的居民累计超过1200人次,辐射居民超过8800人。

  当问他:“用一个东西形容你自己,你会把自己比喻成什么?”他回答说:“锥子,因为它向前钻研。”的确,李力一直在他的环境道路上前进,用思考去洞悉世界,用行动去诠释价值。(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哲

责任编辑:王秀丽
青春建功十三五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