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那年,怀着忐忑不安的心,踩着泥泞,走出了村口……”来自江苏沭阳县、现在杨浦区包头路开办“小苏北旧货店”的仲伟超、仲上上父子,都在17岁那年告别家乡,来到上海。两代人虽然有着同样的生活轨迹、同样的打工岁月,却有着不一样的情怀与感悟。他们用诗歌让平凡的生活映出诗意,向数百万在上海打拼的外来务工人员传递“正能量”。
■本报记者 许沁
一捆旧书里的机遇
仲伟超幼年时,家境贫寒,母亲体弱多病,一家五口靠着父亲种几亩薄田维持生计。1986年,年仅17岁的仲伟超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毅然决定放弃上高中的机会,只身来到上海。
离家时,母亲已去世。仲伟超至今清晰地记得,临行前,父亲再三关照他:“多识点字,将来会有好处的。”
在上海柴油机厂,仲伟超成了一名普通工人,通过自己的双手,挣钱养家。
“在农村,没有好的学习条件。到了上海,厂里有读报栏、图书馆、职工活动室、文化培训班,工作之余,我就泡在图书馆。”爱学习的仲伟超怀揣着一个梦想:用文字记录生活。在工厂的流水线上,他一干就是五年,期间坚持一边工作一边学习。通过努力,仲伟超先后写了100多篇体现外来务工人员生活的文章,发表在上海的报刊上。
一次偶然的机会,改变了仲伟超的命运。那天,仲伟超看到几个收废品的小贩车上装满了旧书。他想到自己身边的许多外来务工兄弟都很爱看书,但买不起新书。于是,他将这些旧书全部买了下来,利用业余时间,做起了贩卖旧书的生意。由于价格便宜,很受大家欢迎,生意也越做越红火。
1991年,手头有了一点资金的仲伟超辞去了工厂的工作,在杨浦区包头路借了一间门面,到工商部门申领了营业执照,正式开起了“小苏北”旧货调剂商店。本着诚信经营、合理收售的理念,加上免费上门估价、免费搬运的业务,仲伟超的店铺受到居民欢迎。也因此,“小苏北”的名字在社区里越传越响。
生意越做越大,但仲伟超始终没有放弃心中的梦想。“诗歌就是记录生活中点滴的美,是生活的浓缩与精华。”工作之余,仲伟超笔耕不辍,诗歌、散文、通讯样样都写。
“从我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写起,我的作品以关注打工族这个群体为主,反映外来务工人员、个体户的工作和生活情景,和大家说说心里话。”对于自己的作品,仲伟超这样评价:“写给打工族的诗歌无需高傲的语言,大多比较直白,因为太过高傲的文字他们看不懂,这样的作品也不是写给他们看的。我们‘打工族’有自己的表达方式,直白的语言更能给人以力量。”至今,46岁的仲伟超已先后创作了200多篇诗歌、散文和通讯等。
两代人的梦想
在仲伟超的影响下,他的儿子仲上上,也发自内心地喜爱上了文学与创作。
在去年的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开幕式前夕,一部由在沪务工群体创作的 《我在上海挺好的——“中国梦·劳动美”上海农民工诗歌精选100首》面世。其中,一首由仲伟超创作、父子俩共同朗诵的诗歌《17岁那年走出乡村》,获得了上海农民工诗歌大赛三等奖。
“17岁那年,怀着忐忑不安的心,踩着泥泞,走出了村口,背着一蛇皮袋旧书,怀着梦想,到了上海……”这是仲伟超获奖诗歌中的一段。质朴、阳光的普通农民工父子登上舞台,用略带紧张的声音、不太标准的普通话,朗诵着自己创作的诗作,朴实的文字、真挚的话语,再现了仲伟超29年前离开家乡的场景。
“我们父子都是在自己17岁那年告别家乡,来到上海。两代人虽然有着同样的生活轨迹、同样的打工岁月,却有着不一样的情怀与感悟。”仲伟超回忆说:“当年,农村里对外出打工不太认可,总觉得外出打工很辛苦,是受罪,一般家庭再穷也不让子女出去打工,所以,我离家时的心情很忐忑; 但到了我儿子那个年代,他们背着吉他,怀着梦想,走出乡村。梦在前方,路在脚下,少年心中荡漾激情……”仲伟超说。
1992年出生的仲上上来上海后,就读于杨浦高级职业中学,学习动漫专业。毕业见习了一段时间后,他感到当时的工作与理想相差甚远,于是一年后进入了上海大学成教班全日制住校学习,现在还担任校刊美编、班团支部书记等职。
“我不仅是喜欢写作,更是陶醉于写作。”仲上上说。他平时经常和父亲交流读书心得和写作技巧。寒假期间,还给自己订了写作计划,以每天5000字的进度进行创作。即使和父亲一起去外地,也一心赶着回家抓紧时间继续创作。如今,仲上上已经完成了100万字的小说和诗歌,有的已在网络上发表。
在父亲看来,儿子的创作较自己更为天马行空。
“我们第一代农民工很勤奋,拼命学习,但对现代知识不了解、跟不上; 但我们的子女接受了各种新的文化,已经与城市青年没什么大的区别了。”仲伟超说,现在的年轻人都爱上网,知识丰富、想法也多,不能去打乱他们的创作构思,而应该不断鼓励他们。
逐梦的力量
有人曾经说过:“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在上海,有几百万农民工为心中的梦想在打拼。他们平凡的生活亦不乏诗意;在日常的劳动中,也能激发出动人的诗篇。
“诗歌既可以表达一个人的情感,也可以成为一种精神寄托,还能让更多人感悟生活。”在外打工即便艰辛,仲伟超也没有停下创作的脚步。
就在今年年初揭晓的上海职工“逐梦的力量”读书征文大赛中,仲伟超的文学作品《读书,伴我走上诚信创业之路》又获得了二等奖。
“农民工写诗,大多贴近生活,反映现实。诗歌里也有彷徨,但没有绝望,充满正能量,能令许多人改变原先对农民工的看法。”仲伟超很肯定。
除了诗,书也是仲伟超的钟爱之物。以前做旧书生意时,只要遇到自己喜欢的书,仲伟超就先自己收藏了,不出售。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他在上海买了房。“家里有几柜子的书,还珍藏了不少淘到的线装本。”仲伟超很得意。
生活富裕了,但仲伟超没有忘记回报社会。父子俩参加诗歌比赛所得的3000元奖金,第二天就全部捐给了杨浦区慈善机构,用于云南鲁甸地震灾区救援;在收购旧家具、旧家电的过程中,当得知对方家境贫困时,仲伟超总是有意提高回收价格。此外,他还资助了不少困难学生完成学业。
“没有美好的真情实感,怎能写出美好的作品”,这是仲伟超的诗歌创作理念。
诗即生活。尽管生活中不乏艰辛,他们仍尽情讴歌着平凡生活中的诗意,享受着充满诗意的生活。
《17岁那年走出乡村》
仲伟超
17岁那年
怀着忐忑不安的心
踩着泥泞
走出了村口
背着一蛇皮袋旧书
怀着梦想
到了上海
南京路上的商店
外滩的夜景
城隍庙的小吃
高鼻梁大眼睛的外国人
仿佛置身新的世界
机声隆隆
师傅的言传身教
随着机床的摇臂
我做着周而复始的舞蹈
工间及休息日
敞亮的图书馆里
总见我那张贪婪的脸
在吸食着都市的文化
如今
我在上海有了自己的小家
一份小小的事业
今年把儿子送进了军营
看着柜里那些获奖证书
想说
打工开阔了我的视野
上海催我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