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诗歌夜空下沉默的提灯者

发稿时间:2015-02-06 08:57:13 来源: 福建日报 中国青年网

    

□林顶

  诗歌作为人类表达情感最直接而又最隐秘的方式,在文学殿堂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进入新世纪以来,诗歌创作似乎遇到了一个时代的瓶颈。有鉴于此,福建师范大学伍明春副教授在他的新书 《沉潜与喧嚣——当代诗歌论》中,努力勾勒出一幅幅当代诗歌创作的地图,让人耳目一新。他尤其着力于福建当代诗歌创作群体的研究,其论述颇有见地。他就像一个沉默的提灯者,试图照亮当下这片略显黯淡的诗歌夜空。

  在第一辑 《“归来诗群”论》 中,作者回顾梳理上世纪的诗坛,针对“归来诗群”的特征,重点阐述了其中几位幸存者,如再度拥抱诗神的艾青,从寻觅到创造的郑敏,诗歌创作观念不断转变的牛汉。作者认为,这些重新“浮出水面”的诗人“归来”的根本意义在于:这群诗人的遭际与命运,是历史的一个缩影;他们的诗歌所凝聚的经验与主题,是时代的见证。

  其后,作者考察了当代诗歌的创作环境,认为多元化话语的运用,使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诗歌呈现出更多可能性,而青年诗人缪克构的诗集取名《独自开放》,或许也隐约显示了新时代诗人孤独而执着的探索者姿态,“当代汉语诗歌已经进入一个个人化写作的时代”。

  全书将更多的篇幅放在闽地诗歌创作的解读上。作为一个写作区域,福建和北京、四川一道,曾被当作中国当代诗歌的“金三角”。福建新诗创作可谓传承有序,上至诗坛宿将蔡其矫,下至“90后”诗人,各代际力量呈现齐头并进的态势。他们共同构成一个庞大的梯队,在沉稳坚守中稳步前行,使得新世纪的闽地诗歌不断呈现出崭新的风貌,更使福建诗坛坚实地成为当代汉语诗坛的重要一翼。作者认为,因为地缘的因素,新时期以来的福建当代诗歌往往遭遇某种被边缘化的困境,而正是这种地缘的疏离,使得福建诗人更愿沉下心来闭关修炼,以各自的“绝招”打磨出一件件有分量的作品。这也是书名“沉潜”的意义所在。

  从“50后”诗人到“90后”诗人,作者选取了福建若干代表性诗人和诗歌做了深入评论,如对汤养宗的评价:“对于口语写作的思考和实践日渐深入。”对于巴客创作则更多着眼于其语言的运用方面,“具体到巴客的写作,增强诗歌语言的推背感和锐利度是最重要的策略”。而福建诗人的地缘特性,使得作者更关注“离乡”又“还乡”的诗人,如年轻诗人周园园的诗歌创作,让作者注意到“城市与乡村的冲突主题”,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还乡之旅”。

  在书里,不难看出作者对网络诗歌创作以及网络对于当代诗歌创作的影响所抱持的强烈关注度。早在十年前,他就提出“诗歌如何在与网络的关系中既坚持本体立场而不陷入迷思,又在网络的飞速扩张过程中不断调整姿态,探索自身的‘未来之路’”。十年过去了,很明显,诗人们并未对这个富有挑战性的命题作出足够的诠释,而作为评论家的本书作者也未能对这个问题作出准确回答。在本书最后,作者附了两篇访谈录,分别是对蔡其矫和孙绍振的访谈,作者面对两位福建文坛前辈,也抛出了这个困惑他很久的问题。有趣的是,在这两篇命名为《诗与生命交相辉映》和《“我坚定地相信诗本身的独立存在”》的访谈录中,两位受访者对作者的同一个问题作出了截然不同的回应。诗人蔡其矫认为,“网络诗歌太杂太乱,应有所控制……没有内涵”,而评论家孙绍振则认为“网络诗歌是一种大解放……不论是民歌还是传统的文人诗歌,都是很个人化的,想写就写”。不知道面对这样的回复,作者对这个问题是否感到更加迷惑了。

  我将作者称为“沉默的提灯者”,一方面,在日常聊天中,他大抵是沉默的,言语不多但字字在理,体现了一个有底蕴学者的风范;另一方面,我也期冀他作为一个年轻的提灯者,能提着他所倾心打造的“灯笼”,照亮他前行的道路,旁及周遭这片雾色蒙蒙的诗歌夜空。

责任编辑:王秀丽
青春建功十三五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