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独腿女孩”谢仁慈:我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平等相待

发稿时间:2016-12-19 13:38: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谢仁慈:拥抱生命的阳光女孩。剪辑:付一鸣

  谢仁慈说,直到现在,她仍然清楚地记得童年玩耍时自己的假肢突然甩飞出去,周围小伙伴们惊吓地四散开来,边哭边跑的情形。

  那天,她跑回家,扑倒在母亲的怀里伤心大哭。

  “没关系,下次绑紧一点就好了!做好自己,别怨他人。”母亲的安慰与这段童年阴影一起烙印在谢仁慈的记忆里。

  谢仁慈逐渐明白,不能接受生命无法改变的事情,是软弱和愚蠢的。

 

爱笑,是谢仁慈给人的第一印象。本人供图

  一场车祸,让谢仁慈失去了右腿。“残疾对我而言已经不再是一件多糟糕的事情,它不会使我与众不同,也不会使我优秀,但是,它会让我去质疑,去思考,让我进步。”

  对谢仁慈而言,拿着拐杖就像带了一副眼镜,多了一副辅助工具而已。她喜欢读书、写作、健身、旅游、结交朋友,她与众多二十岁的年轻人一样,多彩而充实的活着。因为她明白,这才是真正的自由。

  痛苦缘于内心敏感而脆弱

  爱笑,是谢仁慈给人的第一印象。朋友眼里,她活脱一个自带热能的小太阳。她却自嘲自己像个“女疯子”,一笑起来嘴角咧到耳根。

  谢仁慈有个保持了很久的小习惯:每天写下五件心存感恩的事情。“感谢姑姑做的酸汤很好吃”“感谢今天欧老师有趣的课堂”“感谢天气很好,能躺在在草地上看书睡觉”“感谢师兄师姐抽出时间陪我聊天”……大多是他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

  “这个方法是矫情了些,但却很有效,我是一个幸福感很高的人。”谢仁慈觉得,比起收获善意,对善意的敏感和感激才是让自己真正快乐的原因。

  “你总是收获善意吗?”“当然不!”

  四岁那年,一场车祸,夺去了谢仁慈的右腿,也夺去了母亲的左腿,家庭遭遇了一连串的变故。“很长一段时间,我觉得自己就是苦情剧里全世界都针对的女主角,命不好……”

  谢仁慈坦言,那段时间,老觉得别人都在“秀”幸福。“其实经历过一段较跌宕起伏岁月的人都比较敏感。”好在谢仁慈虽然敏感,却并非玻璃心。

  今年年初,谢仁慈到一所有支教意向的学校体验,其间见闻让她彻底领悟了“众生皆苦”四个字。“其实我所遭受的苦难并不比别人多太多,痛苦主要缘于敏感和脆弱。许多人许多话,并非针对你,内心敏感又脆弱,只会让自己难受。”


谢仁慈自称“想得开居士”。本人供图

  如今,谢仁慈能够坦然面对自己失去的东西,也能够坦然接受外界的眼光,和他人的帮助。“想得开居士”是她给自己起的雅号。

  四岁时手术后醒来,谢仁慈只有一个念头:回家,而且,还想穿花裙子。

  现在,对于谢仁慈来说,穿裙子没什么大不了的。今年暑假过后,谢仁慈扔掉了假肢外包,剪掉了裤腿。“我突然不再适应自己,我反思:为什么我就不敢承认真实的自己?”

  谢妈妈觉得,女儿做的比自己好。“她比我想象中还要勇敢,我至今还不敢敞开裤腿在路上走。”

  谢妈妈说,在医院醒过来的那一刻,她知道,作为一个母亲,不仅要保护女儿,未来的路还要带着她头也不回地走。“我会和女儿一起拄拐去菜市,去逛商场,我能感受到旁人异样的目光,其实这都是他人正常的反应。”

  乐观、善良、不抱怨,母亲的思想和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谢仁慈。“是妈妈让我成为了现在的自己。”谢仁慈说。

  自由无关形体而在于心灵

  尽管谢仁慈以627分的优异成绩考入了第一志愿西南政法大学,但她从不承认自己是个聪明的孩子。

  在高中班主任的印象里,谢仁慈在备战高考时可谓进步神速。“高中头两年还在年级千名开外,最后挤入了前20。”

  备考那一年,谢仁慈每天七点到学校读英语、背单词,晚上十一点半看完最后一张知识结构,等学校熄灯了,回家继续背书。

  谢仁慈承认,自己的斗志在一天天的重复中逐渐消磨。离高考还有三百天的时候,谢仁慈决定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高考后去拉萨。“每天早上睁开眼,不是‘高考又接近一天了’,而是‘离去拉萨的日子又少了一天’。”

  其实,去拉萨是谢仁慈渴望了很久的事情。她希望去冒险,去犯难,去看到最真实的自己。

  高考后,母亲给了谢仁慈3000块钱。谢妈妈始终认为,眼界,是年轻人最重要的东西,见得多了,自然学会宽容和豁达。


谢仁慈在旅途中与当地人的合影。本人供图

  戴着假肢,背着拐杖,谢仁慈从贵州出发,一路从昆明搭车,走过大理、丽江、香格里拉,穿越飞来寺、雅鲁藏布大峡谷,在滇藏线颠簸30多天后,最终平安抵达布达拉宫下。

  令谢仁慈不能忘怀的,是洱海一夜。那晚,暴雨骤降,她和伙伴从梦中惊醒,慌忙逃离,路过几处工地都被无情拒绝,唯独一间小寺庙为他们开了门。

  收留他们的是位面容残疾的老者,鼻子和嘴几乎没了模样。老人不仅为他们腾了床,还连夜准备了食物。“那一刻,我仿佛见到了《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外表并不重要,心善与真诚,才是活着的意义和被尊重的理由。”

  清晨,坐在圣湖边,与圣山相望,谢仁慈感受着心灵的自由。滇藏行之后,谢仁慈只身去了新疆、青岛、山东……

  在谢仁慈看来,心灵自由不外乎两点: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独立的人格。“有时,自以为是独立思考所得到的结果,其实不过是舆论潜移默化的偏见。”所以,谢仁慈渴望独自远行,很多事情,她愿意亲身经历。

  谢仁慈会将自己在旅行中的感受和书友们分享。在学校,谢仁慈组建了一个书友会,每到周末,她会带着大家来一场毫无规则的头脑风暴。谢仁慈喜欢与不同的人交流、相处。“在与不同的人成为朋友的过程中,我也学会了怎么去接受和包容多样性。”

  残障人士并非激励他人的对象

  从十六岁开始,每年生日,谢仁慈都会给自己写一封信,记录当下的想法和心情。

  在二十岁生日的自白中,谢仁慈写道:“我们都是活生生的人,会快乐当然也会痛苦,这两种情绪缺失其中一个,都是不完整的。我想,自己与他人不大相同的一点,就是消化痛苦的能力比别人更强。当遇到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时,我会做的第一件事从不是抱怨或者发火,而是反思。”

  谢仁慈从不会刻意回避自己的“残缺”,但她不愿被视为低人一等。

  中学时期,谢仁慈获得过贵州省残疾人运动会游泳项目铜牌。当得知谢仁慈始终保持运动,许多人表现出惊讶和钦佩。“我并没有做什么非比寻常的事,我只是最大程度的发挥了身体机能,去做想做的事。残疾不会使一个人变得优秀,残疾也不代表着要成为激励你们的对象。”


谢仁慈从不刻意回避自己身体上的缺陷。本人供图

  谢仁慈不喜欢被“标签化”和“物质化”。“如果残障人士被当成激励非残障人士的产物,对于残障人士这个群体来说,是不公平的。”谢仁慈认为,残障人士需要的从来都不是同情和怜惜,而仅仅是平等对待。

  进入大学,谢仁慈学习的法学。她开始用专业的视角去关注残障人士这个群体。她参与了学校科研立项课题研究,致力于残障权利与法律研究;也会经常参加全国残疾人NGO活动,探索残障人士的权益保护。

  毕业后,谢仁慈准备继续攻读研究生,这是她的小目标。而她更大的愿望就是好好休息,好好学习,好好运动,好好生活。(中国青年网记者 朱梦琪)

责任编辑:姜宁(实习)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