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青春励志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王海滨:于精细处见精神

发稿时间:2017-07-11 22:00:00 来源: 中国甘肃网

  王海滨,甘肃长风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铣工组长

  “我们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着,经我们手生产加工的零部件,不是99%就合格了,而是100%的符合各种参数才算合格,容不得丝毫马虎”。王海滨指着精密加工中心的一些设备告诉记者。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现位于甘肃省兰州市的长风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就是王海滨工作了27年的地方,当地居民亲切的称之为“长风厂”。1990年从长风技校毕业以后,王海滨就来到了甘肃长风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特电工程公司从事铣工工作,铣工工作是他的第一份工作,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份工作一干就是27年。“刚进厂的那会还是挺激动。但是由于刚刚学技术,活比较少,要技术没有技术,实践机会又少,所以那个时候是最困惑的”,王海滨回忆刚工作的自己。一门心思想拜师学技的王海滨从来没有因此放弃过学习、钻研。为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够更多地掌握铣工加工工艺技术,经常在办公室加班加点,翻阅厚厚的资料,工作期间遇到技术难点问题虚心向师傅和同事们请教,把所学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积累了丰富的铣工加工经验。在不懈的努力下,王海滨的铣工加工工艺理论知识和生产技能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很快成长为企业的生产骨干和独当一面的技术带头人。

  平凡的工作中掌握不平凡的技能

  他在记者的采访中回忆到,2006年参加的百万职工职业提升素质大赛是他印象最深刻,最刻苦铭心的一次比赛。当时通过种种考验,他很荣幸的获得了第一名,从此他明白一个道理,只要精益求精、持之以恒、坚持自己的原则,回报只是迟早的事。在随后的工作中,王海滨对自己的技术操作更加严谨,通过对工装夹具的小改小革,不但解决了工艺技术难题,而且提高了生产效率,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上百万元。2007年,他荣获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甘肃省陇原技能大奖,2010年,获第十届全国技术能手。他还是甘肃省和省国防系统专家库成员,并于2012年被国务院评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高级专家。

  工作中处处彰显“工匠精神”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时任精密加工中心铣工组长的王海滨,悄悄将自己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企业的“导师带徒”上去。王海滨对于自己的工作有着几近苛求的态度,所以在带徒弟方面也是出了名的严格。他要求自己的徒弟首先从思想上改变观念,要有敬业精神,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他把自己多年来学习积攒的技术经验毫不保留的分享给徒弟们,希望他们能在铣工职业生涯中少走弯路。

  王海滨和自己的徒弟在工作中相互交流

  通过王海滨多年来的悉心指导,经他手培养出20余名技术骨干,其中技师3名,其余均为高级工。2014年,以王海滨命名的“王海滨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解决了企业在数控加工生产中的很多技术难题,充分发挥了技能领军人才的引领示范和传帮带作用。

  王海滨言传身教徒弟们认真吸取经验

  王海滨作为一名父亲,当谈到自己女儿的时候,言语间还是流露着些许的愧疚。“在女儿的成长方面我真的付出太少了,没能给予她及时的陪伴。”王海滨迟疑了一下说到。人生总会是这样,当我们全身心投入一项自己衷爱事业的时候,就会选择性的弱化周围其他的一切事物。在工作与亲情之间,总得有一个割舍,显然王海滨对于前者倾注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是一个伟大的父亲对家庭最深沉的爱,爱得那么不明显。

  王海滨对于工作注入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在大力提倡创新创业的今天,我们需要大批追求技能极致的工匠,在坚守传承、坚守创新中为陇原经济注入活力,让“甘肃制造”升级为“甘肃创造”。王海滨在工作岗位上主要从事薄壁零件和微波器件加工,这些器件的特殊性要求他时时刻刻保持严谨,容不得半点马虎,但是有时候会遇到一些难题和困难,王海滨是这样回答记者的:“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解决完了一定要找出原因,不找到原因誓不罢休。”

  反复钻研积极创新,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

  某微波器件以原有的加工方法,加工出的产品型腔有锥度,表面有震纹,达不到设计要求。王海滨同志经过反复钻研,将产品—分为二分别进行加工,最后再焊接成型,既解决了加工难题,又达到了设计要求。此方法经推广后运用到其他产品的加工生产中,均满足了设计要求;某产品组合器件中的装配零件较多,设计图纸技术要求的加工精度通常都在±0.01mm之间,且有位置度方面的要求。由于工件材料为铝质,外形尺寸大且壁薄。加工精度极高,加工时极易产生废品。为保证在加工、焊接、再次加工和装配过程中不变形,他大胆的改进了原来的装夹方法,提高了工件装夹的稳定性,使难以控制的变形问题得到了解决。

  王海滨每天翻阅大量的书籍,研究技术

  于精细出见精神,王海滨作为一线辛勤工作的平凡工人,不是领导,不是富翁,甚至不是高学历,但他靠着对职业技能的完美追求,靠着对技术的忠实传承和钻研,靠着几十年如一日的专注和坚守,与平凡的工作中掌握不平凡的技能,成为国家国宝级的顶级技工,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从个人、社会到国家,无论是创新创业之路,还是民族复兴大业,都离不开执着专一、务实求精的工匠精神,而工匠精神不应只热在五月,不应只活跃在报纸上、广播中、荧屏里,而应贯穿于每个劳动者的心中,融汇在每一次的工作实践里。从每一个劳动者都应该立足岗位,向工匠学习,争当大国工匠。相关部门也应该为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创造各种条件,搭建更多平台,提供各种机遇和路径。唯此,企业创新才能有更牢固的根基,中国制造才能攀上世界的巅峰。

  丝路明珠网记者 史昆 魏军

责任编辑:王冬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