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郭俊超的童年里,父亲常常被紧急拉去解决乡亲们的病痛,或者大晚上被敲门声惊醒,睡眼朦胧中看见父亲一手披上白大褂,一手抓起药箱夺门而去,寒风夹杂着冰雪从门缝中挤入,是他最惯常的记忆画面。
没想到的是,印象中很辛苦的工作却成了他日后孜孜以求的事业。
从调皮蛋到学霸的故事
虽然出生在医学世家,父亲也一再坚持让他从医,但是小时候的郭俊超是个出名的“捣蛋王”,上树掏鸟下河摸鱼,完全不谙“埋头苦读”的个中滋味。因为学校条件简陋,上课时郭俊超常常“纠集”一众小伙伴直接从四敞大开的窗口爬出去,从此不见踪影。从小学到初二,每天天黑父母才能看到他的影子。
初三这年,郭俊超转学到黑龙江省五常市第三中学,这所坐落在市区南部清幽荷花池畔的重点中学,以浓厚的学习氛围著称。郭俊超开始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图书馆、自习室,案头的书也越摞越高。
这种转变发生的好像有点突然,用郭俊超自己的话来说,完全是一种自觉自发的转变。“一旦开始意识到自己该做什么事情,有了确定的目标后,努力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努力,任何时候都不晚。”他这样说。
自此,郭俊超的学习成绩开始一路上扬,直到考上县重点实验中学。这里的学习氛围比之以往有过之而无不及。郭俊超逐渐意识到,“只有奋发图强考上大学才能打开未来人生的大门”。
“那时的气氛就是比谁起得早,看谁第一个到教室,谁最后一个离开。”三年后,郭俊超考取了哈尔滨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后,郭俊超从全校500多人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在协和医院实习的宝贵机会,并在一年后因为表现出色而留下。
一路过关斩将,留在国内顶级的医学殿堂,在很多人看来是特别引以为傲的一件事。但是在郭俊超看来,比之这些外在“光鲜”的东西,协和医院教给自己的其实是更加质朴的为医道理。
2003年,郭俊超(右)师从于我国著名的胰腺外科学家赵玉沛院士(左),获得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普通外科学医学博士学位。本人供图。
甘冒风险 医者担当
有一次,郭俊超的门诊来了一位突发肠梗阻的病人。患者疼得在地上打滚,他痛苦地告诉郭俊超,在过去的20多年间,病痛经常反复发作,让他痛不欲生。尽管他去三甲医院看了无数次,也哀求大夫做手术,但是大夫却不肯。
这位病人此前的手术给这位病人留下了疤痕,并且有一定的粘连风险。后面诊治的大夫会面临很大的风险。也许正是出于这种考虑,很多医生“望而却步”。面对这样的抉择,郭俊超决定“放手一搏”。手术最终很成功,病人对郭俊超的医术和人品赞不绝口。
“其实这个手术并不大,难的是决策和担当。如果你从病人角度出发,愿意承担风险,病人都是可以理解,并且会很感激。”
从这件事情,郭俊超解释现在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现在医患关系紧张,一方面是大夫害怕,不愿尝试不愿冒险,不想把自己置于被动局面。另外,大夫需要告诉病人你是从他的角度出发,是为他考虑,要把这些事情交代清楚。”
national变international 需当代医者努力
2012年郭俊超在霍普金斯医学院胰腺外科学习,得到了国际胰腺外科泰斗Cameron教授的指导。本人供图。
在郭俊超看来,医生只要记得两件事就好:全心投入科学研究,全力解决病人苦痛。
在医学中,普外是比较难的学科。而在这其中,胰腺外科最累,工作量最大。但郭俊超潜心钻研20年,矢志不移。在艰辛钻研的过程中,有一个人的名字是郭俊超反复提及的,那就是著名的胰腺外科学家、院士赵玉沛。
1995年刚刚分配到外科时,实习生的动手机会很少,几乎连缝皮的机会都没有。但是赵玉沛教授会为每个人创造动手机会,耐心指导实习生如何打结、拉线,也会一个字一个字地修改学生们提交的手写论文。实习期结束时,他会给每位医生一次做开皮和胆囊切除手术的机会。比之“纸上谈兵”式的教科书知识灌输,亲自动手的实践过程极大激发了像郭俊超一样的准医生们的热情和兴趣,也正是在这样“大师风范”的影响下,郭俊超考取赵玉沛教授的研究生继续深造。
2002—2003年,郭俊超被外派德国攻读博士学位。当好心的德国老板问他想做一个轻松的小课题还是难度较大的大课题时,郭俊超毫不犹豫地回答,“我喜欢做大课题。”自此,内卡河畔的古堡、小河和美景于他而言,再也没有了意义。在德国的一年中,家、学校囊括了他全部的生活轨迹。2011年12月他继续到哈佛大学附属麻省总医院和霍普金斯医院进修。
海外留学经历使郭俊超深感国内外医学水平的差距。十年前中外医学差距很大,美日德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国际舞台上几乎没有中国的声音。而令他欣喜的是,现在,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中国的医学技术和研究成果逐步获得了国际医学界的认可和尊重。
“很多national的东西,如果要变成international,需要我们这代人的努力。”在采访中,郭俊超多次表示。(中国青年网记者 周小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