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大乾在为村民看病。 通讯员 冉茂学 摄
“建感恩桥、办民心校、看‘廉价’病……”在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丁市镇大龙村,只要提起72岁的谢大乾,村民们都说,这个蹭奶长大的孩子,一辈子都在感恩。
1月12日,记者走近谢大乾,追寻他的感恩路——
建感恩桥
谢大乾半岁时,母亲就去世了。姐姐抱着他,今天吃李家的奶、明天蹭张家的奶,才留住了他的生命。谢大乾说,好些邻居宁愿自家的孩子少吃奶,也要先喂他。
谢大乾所在的谢家寨子有一条后河,孩子们要趟水过河,才能到位于冉家寨子的后河小学上学,遇到涨水,趟水过河十分危险,寨子里就有5人被冲到河里淹死了。谢大乾过河上学,经常是邻居谢朝忠、谢朝林背他过河。
“这两件事让我终生难忘。”谢大乾说,那时,趴在两位长辈的背上,心里暗下决心,长大了要报答乡亲们,“最先的想法就是在后河上修一座桥。”
结婚、生子、养家,想要凭一家人的力量修一座桥不是件容易的事,谢大乾一直有计划地在自留地栽植树木、节约开支储存资金。到1998年,他手头有了13000多元存款,自留地栽植的树木也已长大成材。
2008年7月,谢大乾请来施工队,“感恩”桥破土动工。为节约资金,他自己砍木料、背水泥、砌河堤、运钢筋。
两个月后,谢大乾瘦了20斤,但一座长16米、宽两米的人行钢筋水泥桥横卧在了后河上。
修民心校
修感恩桥让谢大乾意识到,报答父老乡亲,除了有想法,还得有资金实力做保障。
这之后,谢大乾与妻子冉茶香除了养猪,还学会了养甲鱼、养蜜蜂,不到两年,夫妻俩有了十几万元的存款,成为后河一带的富裕户。
2000年后,后河小学校舍成了危房,当地的孩子只有到4公里外的铺子小学读书。
“修一所学校,让孩子们在家门口上学。”谢大乾拿出自己的存款,先后建起了两幢砖混结构的教学楼;没有老师,他把在外打工的二儿子二儿媳叫了回来,另外又请了几个优秀年轻人当教师,工资由他付;为方便孩子们上学,谢大乾还借钱对后河周围的山路进行了修缮,并对学校附近的便民路进行了硬化。
大龙村五组组长冉国全介绍,谢大乾干了一件得民心的事,大家就叫这所学校为民心校,学校规模最大的时候有6个班级、200多名学生。
如今,村民有的带着孩子外出务工、有的举家外迁,学校已经停办了。但谢大乾并没收回两栋教学楼,现在,一栋成了后河卫生室,一栋成了后河文化活动中心。
看“廉价”病
1973年,谢大乾在卫校培训合格后,担任了后河的赤脚医生。
“他当医生可不全是为了钱。”邻居谢大进回忆,谢大乾打预防针、发预防药分文不取,就是给人看病,也只收成本钱,遇到残疾人、五保户等,看病、用药甚至不收钱。
谢大乾搞疾病预防工作坚持“送药到手,看药下肚”。遇上重病的村民,他甚至几天几夜不回家,直到病患病情有所好转才离去。
谢大乾夫妇育有3个孩子,那时喂养孩子、下地干活几乎全落在妻子冉茶香一个人肩上。
“哪有你这样当医生的?”冉茶香时不时有些抱怨,钱用作建桥办学校,家务活很少干,娃娃也不管,“当个医生早出晚归还没挣几个钱。”
谢大乾总是安慰妻子,一些村民不识字、记性也差,吃对了药病就好了,吃错了药可就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再说,家里人生了重病,有医生在,病人家属心里才踏实。
在谢大乾手中,还有村民欠下的1万多元医药费,有的人已早已去世。谢大乾说,欠钱的家庭肯定很困难,收回这些钱自己也发不了家,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