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他扎根太行山区,把自己变成农民,把农民变为致富专家。30年,他攻坚克难,用科技的力量让穷沟变富,让荒山变绿。
他把家搬到了大山里。为拿下扶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找到了脱贫致富的“金钥匙”。矢志不渝,久久为功。他以山一样的坚韧,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心只为富百姓,被乡亲们誉为“太行山上新愚公”。
技术扶贫拔穷根
村民走到哪里,果树种到哪里,李保国就把致富课堂摆在哪里。他为村民送来用得上、真管用的技术,让科学技术真正成为帮助农民摆脱贫困、改变命运的“财神”。
位于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的李家韩岗,曾是一片乱石堆积、杂草丛生的荒山野岭。1999年,村民高胜福为了响应县里“四荒”治理开发的热潮,与人合伙承包了这里的3500亩荒山。“当时满脑子的热情,却没想到会难到这种地步!”承包后准备大干一场的高胜福此时却发了愁。李家韩岗又名狐子沟,一无土二无水,“别说种树,种草都难。”
走投无路的高胜福几经联系,找到了当时正在太行山开荒的李保国。不久,李保国搬进了狐子沟,与村民们一道打响了开荒战。此前,村民们在这里尝试了运水、调土等多种办法,但结果却一次次令人失望。经过深入采样、组织专家实测土壤截面,李保国提出了“挖沟修库”的新办法,并决定在这里种植最省水、易管理的核桃。
李保国带领村民们挖好了种植沟,又在山沟取土修建了可容纳20万立方米水的人工水库,并用挖出的砂石修建了4个拦水大坝,用以截留雨水,为核桃树的生长提供保障。
狐子沟的改变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在李保国的指导之下,这里实现了1年栽树、2年结果、5年丰产,盛果期的核桃亩产达到了230公斤以上,每亩效益超过8000元。如今,昔日的荒岭成了“绿岭”,“绿岭”牌薄皮核桃远近闻名。
山区群众离不开的李老师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李保国就把实验室从校园搬到了太行山,立志于山区林业技术开发与推广,让乡亲们脱贫致富。
为了获取绿化荒山的第一手数据材料,李保国详细记录了每一道沟谷的坡度、土质特征和植被情况。走村串户,上山爬坡,他跑遍了邢台市每个山区县,乡亲们都亲切地叫他“李老师”。内丘县侯家庄乡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说:“李老师不仅是‘科技财神’,村里的老老少少都把他当亲人。”
杨双牛笑称李保国为“杠头班长”,因为他那股子“犟劲儿”。李保国则说,干事创业没有劲头能成?要转变农民群众的观念,没有“杠头”劲,农业技术就很难传授和生根。“在创业初期,李保国自己垫上几万元的科研经费,在村里成功推行苹果套袋技术,还手把手教会我们使用。”说起李保国几十年来对乡亲们的情意,杨双牛眼眶湿润。
他爱乡亲们,乡亲们更爱他。
一次,李保国驱车下山行至内丘县摩天岭村遇上交通大堵塞,进退不得。他下车察看,被村民认了出来。听说他急着回保定参加学术会议,人群中有人喊:“快把我家院墙推了,让李老师的车过去!”没容李保国阻拦,几个人一拥而上,硬是将路边一堵土坯墙围成的农家院扒开一个3米多宽的缺口……
那天的场景,李保国至今难以忘怀。
“常年奔走在山里,和果农们熟了,特有感情。”李保国说,乡亲们做了好吃的,都会把他往家里拽。逢年过节,一天得吃五六家的饭。李保国每次都是一边坐在炕头吃饭,一边给乡亲讲农业技术。他的手机电话簿里有900多个号码,农民朋友占了1/3。
多年“泡”在太行山里,在乡亲们的口中,李保国变成了致富的代名词。很多人打电话找李保国,让他去规划他们的山村,指导自己的果园,他总是欣然应允。这位出身农民家庭的林业专家,已成为山区群众离不开的“李老师”。
最对不起的就是这个家
家在保定,聚少离多,李保国难得回一次家。
前不久,李保国风尘仆仆回到家中,一把抱起孙子,在小脸上亲了又亲。刚刚学会说话的孙子问:“你是爷爷吗?”望着孙子的小脸蛋,李保国眼里盈满泪水。李保国说:“我最对不起的就是这个家。没有老伴和孩子们的理解和支持,我什么也干不成。”
当年,李保国与深山结缘时,孩子才4岁。那时候,从邢台山区回保定看望孩子和老人,至少要赶3小时的汽车和7小时的火车。为了便于工作,他只好把丈母娘和儿子也接到山里,一家4口就住在一间屋子里。李保国和妻子早出晚归,孩子由老人照顾。“我们当年研究的课题叫小流域立体开发,所以村民都管我孩子叫‘小流域’。”李保国指着桌上玻璃板下的旧照片说,儿子在山里呆久了,一口乡下话,成了地道的“山里娃”。说起家人,李保国的脸上显出一份歉疚:“我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和父亲。等退休了,我会把对家人的亏欠都补回来,因为是他们给了我最大的理解和支持!”
“常年给农户和企业提供技术指导,每年至少也得有几百万元的收入吧?”这样的问题李保国也会常常遇到。
事实上,他既不拿工资,也没有股份,有时还倒贴科研经费。他常说,“不为钱来,农民才信你;不为利往,乡亲们才听你。”“要说我的收获,那可大得很呢!科研成果出来了,荒山绿了,农民富了……”
在太行山区,李保国的故事口耳相传,走进了千千万万山区村民的心里。在前南峪村,村民们把他的事迹刻成碑文,竖立在村口;在岗底村“改革开放成果展”上,一共5个部分的展板,4个部分里有他的身影;在乡亲们口中,说起他的名字就像自己的家人一样亲切。(徐运平 史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