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王淑萍:64岁的志愿者(图)

发稿时间:2016-01-08 00:00:00 来源: 山西日报 中国青年网

王淑萍在织围巾。

  她叫王淑萍,原运城建筑工程公司退休的钢筋工,已经64岁了,退休后,住在运城钟楼底西南角的洞儿巷3号。

  由于她坚持做爱心志愿者,成绩突出,2013年上了“中国好人榜”,被评为“盐湖区十大道德模范”;2014年被评为“运城市第三届助人为乐道德模范”,当年评委会赠予她:“淑气盈怀大爱千秋载道,萍踪寄梦真情八面扬芳”;还有人这样撰联赞她:“乐做好人善举赢来天下誉,常帮残者爱心能暖世间情”。

  元旦假日期间,笔者见到了满面春风的王淑萍,她那些温暖别人的好事首先温暖了我们的心。我们提笔撰写王淑萍的故事,希望更多的人参与到爱心志愿者队伍,让我们的世界处处充满爱。

  64岁的王淑萍是一位退休老太太。她心态好、身体好,不想整天在家闲着养老,含饴弄孙享清福,而是忙忙碌碌地加入到志愿者大军中,默默地帮助周围需要照顾的人,为他们办的好事实事数不清。数九寒天,笔者一行人采访了这位本应颐养天年的花甲老人。

  从做坐垫到织帽子、织围巾……

  一天,王淑萍在外面遛弯,突然发现有些老年人走一段路就需要坐下来歇一歇,由于无凳、无座,便顺手捡起一张小广告纸坐在道路旁或把手提包垫在屁股下,有时甚至坐在冰冷的石头上。

  王淑萍回到家里后就搜罗旧棉被、旧衣物,缝缝补补做了十几个方形棉垫,先是送给街坊邻居的老年人,后又走到街上送给不相识的老汉老婆们。人们不解,问她图啥。她说:“图的是让你们方便和舒服!有了这些棉垫子,老人们就不怕坐下休息时受凉了。”

  为了更好地服务老人,2007年王淑萍参加了运城市敬老服务志愿者协会,这样就让她有机会把亲手做的棉垫送给农村和山区的老人们。送出去几十个棉垫后,家里找不到做垫子的“原材料”了。

  一天,王淑萍发现有人把不穿的旧衣服扔在垃圾堆上,她就捡回来,洗了洗,做成棉垫。

  心有灵犀一点通。王淑萍立即发动亲戚朋友把不穿的旧衣服送过来给她做坐垫用。后来,就连住在太原年近八旬的老大姐也捎来几包旧衣服。她将这些衣服洗干净,剪成布块或布条。剪成布块的,就直接加上棉絮做成棉垫;剪成布条的,就拧成一个辫子般的粗布绳,再把粗布绳盘成屁股大的圆形坐垫,并一针一线缝起来,最后再在上面缝上圆布,一个漂亮耐用的布艺坐垫就做成了。

  垫子送多了以后,她又想起母亲在世时常说的一句话:“人老了怕风。”便买来毛线为农村老人织帽子、织围巾,因为她心灵手巧,她能用普通的毛线织出精致的图案,很受老人们喜爱。

  多少年来,王淑萍给人们做了多少个坐垫,织了多少顶帽子,做了多少条围巾,她已经记不清了。

  除了做坐垫、织围巾、织帽子外,王淑萍还经常给福利院和智障特殊学校的娃娃们做马甲、做沙包;给光荣院的老人自制按摩器……

  老的还帮助小的

  在运城市十大孝星表彰会上,王淑萍认识了秦永杰。秦永杰,夏县郭道人,是个小儿麻痹症患者。虽然他身体有残疾,却还耐心照顾患病多年的爸爸和脑瘫已经卧床4年的妈妈。秦永杰的事迹让王淑萍非常感动,会后她便带上礼品,坐汽车到郭道村找见了秦永杰。秦永杰的家里很乱,王淑萍便动手进行整理、洗衣、拆被……吃午饭时,又帮助做饭。由于家中除了盐没有别的调料,她就跑到供销社给买了一些常用调料,帮助他们做了一顿美味可口的饭菜。“从此,我就经常去给他家送生活必需品,帮助他们做些家务活。”王淑萍说。

  从第一次到现在,王淑萍已经坚持了8年,基本上是一月一次。现在的秦永杰家,不管是锅碗瓢盆、暖水瓶,也不管是门帘、马甲、帽子、衣服……基本不缺,蔬菜、酸奶、鸡蛋也经常有,其中的大多数是王淑萍和志愿者们送去的。

  还有这么一家:大概是2007年吧,王淑萍从《黄河晨报》上看到红旗西路金属公司家属院有个特别困难户,她便买了一箱方便面,拿了100元钱,去这家探望。

  这户家长叫闫德福,因为儿子去世儿媳改嫁,现在家里只有两老三小:闫德福70多岁,严重耳聋;老伴行动不便,靠一个凳子挪着行走;3个孙儿孙女在校读书。王淑萍便和这个家庭“结了亲”。隔三差五就买一些鸡蛋和学习用品去看望这家人。不但帮助老人提水、剪指甲、拆被褥、做饭菜……而且帮助年幼的孙儿孙女办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一次,王淑萍去接自家的小孙子回家,看到学校附近新开了一家大盘鸡店,她就想起了可怜的闫德福家,便立即买了一大份,用自行车带着小孙子把大盘鸡送到了闫德福家里。

  闫德福的小孙子要上初中了,王淑萍想给他买一辆自行车。但她每月只有500元退休金,当时口袋里也只揣了400元,能否买到物美价廉的自行车,她也不确定。抱着到市场上碰碰运气的想法,她转来转去就是挑不下一辆。一位老板认识她,听她讲了实情后便说:“既然你是帮助别人的,我也应该帮助帮助你……”便以360元的价格卖给她一辆变速自行车,她立即骑着送给了闫德福的小孙子。

  后来,王淑萍的外孙也读初中了,她却迟迟没有一点表示,女儿调侃她:“对外人比亲孙子还亲呢!”王淑萍说:“人家娃没爸没妈啊!”

  2014年在孝顺媳妇表彰会上,她遇到了一个叫刘艳芳的,挺着大肚子,给人述说着她的难处:“我娘家爸妈有病,住在临汾;公公在床上躺着起不来,坐月子没人照顾,婴儿用品也都没有着落。”王淑萍听到后马上对她说:“有我哩,你给我留个电话!”回到家里,她就悄悄地给刘艳芳家准备物品,仅小孩衣服、小被、小褥、尿布……她就送去了一大包袱。那年腊月廿八,还为她家包了过年饺子。

  把志愿接力棒传下去

  受王淑萍的影响,她的儿孙们也都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

  儿子李刚是位司机,在一家景区驾驶观光车,平时很忙,但他只要有时间,就会开上私家车载着妈妈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去做志愿服务。2014年5月的一天中午,李刚正在泰山巷参加亲戚婚宴,突然天降大雨,由于巷子附近有两所小学,一时间接送孩子的车辆拥堵不堪,想进来的进不来,想离开的走不了,喇叭声、吆喝声和雨声交织在一起。李刚便放下筷子,一头扎进大雨中,开始疏导交通,一疏导就是40多分钟。路通了,孩子们回家了,他却淋成了“落汤鸡”。

  孙子李子正,今年14岁,从小就跟着奶奶上街给老年人送坐垫,送自制的环保购物袋,还帮助奶奶搜集黑板报内容,及时更换门前的德孝黑板报。

  到了寒暑假,王淑萍则全家总动员,让儿子开车,拉上儿媳、女儿、孙子、外孙……满当当的一车人,到没有血缘关系的“亲戚”家中去串门、去服务。“我要在志愿者协会领导下,和志愿者们一起把志愿者接力棒一代一代传下去,温暖别人,也快乐自己。”王淑萍说。

  王志英 戈米文/图

责任编辑:王秀丽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