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毅
我们做科普的专家也是一样,不偏不倚,才能形成公信力。当食品安全事件爆出,在大家沸沸扬扬、不知所措的时候,公众才会去选择相信你说的话。
对于很多人来说,认识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是通过电视新闻节目。
近几年来,每每出现食品安全事件,电视屏幕上总会出现朱毅的身影,从《新闻调查》到《焦点访谈》,再到《新闻1+1》,她或为媒体报道提供技术支持,或普及公众最关心的科学知识,或表达自己对热点事件的看法。
在朱毅看来,在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当下,公众很容易恐慌,这时就需要有专家站出来,把问题解释清楚,告诉公众危险在哪里、是否严重、如何有效地解决问题。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更理性地面对食品安全,也更有能力保护自己。而朱毅就愿意做一名这样始终冲在食品安全事件前沿的“救火队员”。
有文艺范儿的科普专栏
通过电视屏幕而为人们所熟知的朱毅,最早做科普的阵地并不是电视媒体,而是报纸。
朱毅还记得,自己最早开始写作的科普文章是在《中国食品报》上开设的专栏。“那时候,科普的对象也不是消费者,而是食品行业的从业人员,主要介绍一些与食品相关的新工艺和新技术手段等,比如茶饮料的工艺、如何让腊肉健康又好吃、香肠如何不用肠衣挤压成型等。一周写一篇稿子,坚持了整整一年。”
后来,随着读者的认可度越来越高,朱毅开设专栏的报纸也越来越多。“《新京报》《南方都市报》《北京晚报》等报纸的专栏,我都在写。很多读者向我反馈说,平时很喜欢看我在《北京晚报》上的专栏《朱毅说》,因为觉得我能够把知识性的问题写得很有趣,很可爱,有文艺范儿。”这一点从朱毅专栏文章的题目,诸如《猴头菇不是猴子搬来的救兵》《开启植物变蛋的光辉岁月》《猪血五花肉银耳汤的抗霾战》等,就可见一斑。
如果说自己的科普文章还有点特色,朱毅自认为可能与她从事的研究领域有关。“我研究的专业内容是重金属污染和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当下中国正处于30年来工业快速发展遗留下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凸显的时期。在讲食品安全的问题上,我可能能够站在更宏大的环境的立场去看,提出一些不同的观点。比如,对于食品添加剂,对人体来说也许是无害,但从环境安全的角度,我就觉得,如果添加的必要性没那么强,又对环境存在隐患,就倾向于不用。”
深度参与电视新闻报道
当然,透过电视媒体普及食品安全事件中的科学问题,是朱毅科普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最开始参与电视新闻报道,是因为有记者来找我做采访,后来相关采访就越做越多,像血燕报道、人造鱼翅事件、黄浦江死猪事件、地沟油等公众非常关心的议题,都有做过。”朱毅回忆说。
很多时候,朱毅不只是参与采访、解答问题,而是从报道前期就开始介入。“有些节目从报选题开始就找我一起商量,这个话题能不能做、有没有价值、切入口在哪里、做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我都会提供一些意见,教他们科学的方法,提供一些技术支持等。”
让朱毅印象深刻的一次就是2013年初,参与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做人造鱼翅的话题。“这个选题我和栏目组合作做了半年多,因为他们前期要有些暗访、跟踪拍摄等工作,我帮他们检验取来的样本是真是假等,还有其他很多工作。”
在朱毅看来,对于研究食品的科研人员来说,有些让公众迷惑的问题,其实背后的科学道理都非常简单,只要有兴趣去讲,就能讲得清楚。“比如镉米危机事件出来的时候,话题很敏感,公众的关注度特别高,我和白岩松老师做连线采访,我就告诉大家实际上不需要那么惊慌,超标超得最多的大米都还可以出口。可能说的也不是特别精准,但绝对是实事求是,同时也能够和公众进行很好的风险交流,把消费者的恐慌降低到正常水平,这就起到了作用。”
食品安全领域需要“风险交流”
由于时下国内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公众对于相关问题科普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在朱毅看来,与其仍然叫食品安全方面的科普,不如用“风险交流”四个字更为准确。“如今,大家都关注食品安全问题,风险交流就是让食品安全的各个相关方面都纳入进来。对于企业,我们科研工作者可以与之进行风险交流,告诉他们哪些地方有可能出问题。比如,如果我看到酒厂全部用塑料制品,我就会告诉他们可能会塑化剂超标。这时的科普就是以风险预警的方式呈现,把有可能发生的食品安全风险扼杀在摇篮里。”
而对于消费者,朱毅认为,首先要告诉大家,“覆巢之下难有完卵”。“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个风险社会,公众首先需要知道,狼可能会来。面对当前空气、土壤和水被污染的大环境,要明白我们不是生活在真空当中,环境问题狼出没,总会殃及食品安全,与环境相关的食品安全事件可能会层出不穷。让大家心中有数,少抱怨多治理,一旦出现问题不要过于恐慌。”朱毅说,“其次,如果狼真的来了,那相关专家就需要告诉公众,这些狼只是出来吓唬吓唬人,还是真的会造成实质性伤害,当不走运遇到危险的时候,又该如何保护自己。只有这样,在食品安全方面,民众才会更加理性。”
由于长期与媒体打交道,朱毅深知媒体需要抢时效性,又要保证真实,“这是很难的事情”。“所以,科研人员科普的对象也需要把媒体人纳入进来,让媒体人具备足够的科学素养,而不是只以吸引眼球为目的、夸大恐慌。”朱毅说道,“当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媒体人站到前面是应该的,有了问题当然不应该遮遮掩掩,但一定要做到客观分析。我们做科普的专家也是一样,不偏不倚,才能形成公信力。当食品安全事件爆出,在大家沸沸扬扬、不知所措的时候,公众才会去选择相信你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