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辉县市南太行山区,有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扎根深山默默奉献37载,担任3个年级复式班的教学课程,每天在悬崖绝壁的羊肠小道上往返8公里山路,37年来,走了6万多公里山路,相当于绕地球一圈半;穿坏了350多双“千层底”。他用长达30余年的坚守,守望着他的事业和梦想,守望着山里人的期盼和希望,也守望着心中那份崇高的师魂。他就是“感动中原十大人物”之一、“国家级骨干教师”、“省特级教师”拍石头乡中心校教师张锦文。
大山里的教育“痴人”
张锦文,皮肤黝黑,脸庞瘦削,但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却透露着刚毅和执着。30余年的山区生活使张锦文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苍老许多。1978年张锦文被分配到寨洼村教学,这里地处偏远的深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其他教师忍受不了深山的清苦,都陆续选择离开。因为地处深山,百姓只能靠天吃饭;很多山区孩子,从小就辍学在家……看着眼前的一幕一幕,张锦文的心被震撼了,他下定决心:一定要让这里的每一个孩子实现上学的梦想,和城里孩子一样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让他们将来也能走出大山,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贫穷的处境。张锦文选择了坚守,这一守就是37年。
37年来,无论刮风下雨,他从未耽误过学生一节课,遇到刮风、下雨天,孩子们没法回家,他就在学校用三块石头撑起地锅给孩子们做饭吃,放学后再拉着孩子,沿着陡峭的山路,把他们一个一个安全送回家,等回到自己的家经常已经晚上十点多,寒来暑往,年年如此。在这个仅仅只有几十个学生的学校里,他既是校长,又是教师;既是炊事员,又是保育员。37年的坚守,换来满园的桃李,这里的孩子一个个走出了大山,张锦文所任教的寨洼村不足300口人的村子,共培育本科生、研究生30多名。几年来,其他县市的学生慕名而来。这些孩子中,逃课、打架、上网是家常便饭,很难管理。为了改变这些孩子,张锦文没有任何说教,而是每天回家都把他们带到离学校20多里的山顶上,带到自己家里,在自己的家里免费吃住,为他们洗衣服,做饭,头发长了就给孩子理发,晚上辅导他们作功课,在他的言传身教和关爱下,半年时间几个孩子都改掉了原先的坏习惯,学习进步了,变得懂事了,成为了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孩子的家长感激得只掉眼泪。这只是张老师教育孩子的一个缩影,这样的事迹不胜枚举……
数学教学“能手”
张锦文不仅爱生如子,多年来他还潜心教研,探索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理念,探索出独特的教学模式即“自主快乐教学法”。他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巧妙结合,因材施教,创设教学情景,运用故事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寓教于乐, 让孩子们在快乐中轻松掌握课堂知识。 他是享誉辉县甚至河南教育系统的数学教育“能人”。教育部刘坚司长听了张锦文的发言后说:“张老师课程改革研究的结果与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没想到辉县山沟里的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有这么高的认识。”
大山教育的守望者
张锦文1978年初中毕业,就当上了村里的民办教师,当时的农村教育非常落后,然而张锦文生性就是一个要强的人,他想:“既然当了教师,就得对得起学生,对得起群众,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从此,张锦文一边教学一边自学,直到现在,张锦文都不会打麻将,不会斗地主,不喝酒,唯一的业余爱好就是钻研教学方法。张锦文说,直到今天,他还坚持写教案,而且一课多案,一个上课效果不好,下次就用另一个。
如今,年过半百的张锦文不仅担任着学校的教务工作,还承担着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班主任工作。长年累月的清苦生活和过度劳累让他患上了甲亢、肩周炎、颈椎病,为了不耽误学生的课程,有时张锦文左手挂着输液瓶,右手拿起粉笔给学生上课,病痛的折磨丝毫没有影响他的工作。对张锦文来说,再大的事也要给课堂让步。村里人说,他的双亲去世时他都在教室给学生讲课,直到家里告知他才回去守灵。
张锦文有很多机会离开大山,但是他都放弃了,他总是淡然一笑,说:“我哪也不去,教育已经融入我的生命,山里的孩子更需要我。”朴实的话语流露出对教育事业的执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他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都献给了这方水土,他用37年默默无闻的坚守诠释了心中的师魂,守护着山里人的梦想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