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34年,她独力撑起一个家

发稿时间:2015-05-13 00:00:00 来源: 解放日报 中国青年网

  浦东新区惠南镇第一福利院里,70多岁的严韬躺在床上,听老伴王闰兰轻声读报。不一会儿,严韬沉沉睡去,王闰兰细心地将被子掖好。

  34年前,暗夜里的一阵枪声改变了王闰兰的一生。当刑警的严韬在抓捕逃犯时不幸头部中弹,身受重伤,此后半身不遂。王闰兰坚强地挑起家庭重担,照顾瘫痪丈夫,侍奉年迈公婆,并抚育一对儿女成才。近来,王闰兰一家入选浦东十大“海上最美家庭”。

  “患难夫妻更应携手前行”

  1981年4月的一天,王闰兰正在大团中学的教室里给学生上期中考复习课。校长突然冲进教室:“王老师,你老公抓逃犯时受伤了,正在医院抢救。”听到这个消息,王闰兰差点晕倒。

  经过三天三夜全力抢救,严韬与死神擦肩而过。但由于伤及大脑神经,严韬不幸半身不遂,那年他才38岁。那一年,他们的大女儿11岁,儿子8岁,还有六七十岁的公婆。

  刚出院时,严韬情绪低落。为改善他的情绪,王闰兰时常读报给他听,并陪他讲话。严韬是右脑受伤,抢救过来后一直左半身瘫痪,生活不能自理。为了不让丈夫完全瘫痪,王闰兰每天扶着他出去散步。严韬长得人高马大,瘦弱的王闰兰咬紧牙关支撑着。从家里到街上,5分钟的路程往往要走上半个多小时,经常累得出一身汗。

  每每有人问起,是什么支撑她这么做?她总是说:“为了这个家。”在她看来,患难夫妻更应携手前行。

  “有泪只往心里流”

  每个星期,王闰兰都要做一些可口的小菜给婆婆送去。儿子严勇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认为妈妈就是自己的榜样,“我要找的另一半,就是以我妈为标准。”

  王闰兰觉得自己最对不起的是一双儿女。他们在父亲受伤后,仿佛一夜间长大了。30多年来,姐弟间从没有吵闹过。“姐弟俩性格都像他爸,话不多,什么都藏在心里,特别坚强。”王闰兰说。懂事的儿女还常常帮妈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骑着三轮车,去粮站拉米回来;去煤场把煤饼一块块搬到车上,运回家;学着做一些简单的家常菜……

  严勇在大学里学的是画画,由于用眼过度,导致视网膜剥离,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失明。那段时间,王闰兰安顿好丈夫,就马不停蹄赶去医院照顾儿子。女儿有先天性心脏病,随着年龄增长,心跳过快,只好动手术治疗,这也让王闰兰殚精竭虑。

  照顾这一大家子,虽然又苦又累,可王闰兰从不在家人面前流泪。只是一个人在厨房烧饭时,有时会偷偷掉泪,“我是家里顶梁柱,有泪只能往心里流。”

  “没有过夜愁,不生过夜气”

  几十年来,王闰兰一直悉心照顾丈夫。但随着年纪渐老,逐渐感觉力不从心。此时,严韬的体质也越来越差,患上了严重的糖尿病,很多内脏功能开始衰竭。为了让丈夫得到更专业的照料,王闰兰含泪决定把他送到惠南镇第一福利院。那一刻,无力无助的王闰兰有许多无奈与辛酸。

  严韬进入福利院后,全家人轮流每天陪着他配药、打针,情况安稳了些。可一次过年前,王闰兰接到福利院电话:“严韬在吐血,已经叫了120送往医院。”全家人赶到医院后得知,严韬得了肝硬化小静脉破裂。那个春节,他们一家人在医院里度过。

  后来,严韬因为胃静脉曲张又住院了。随着并发症的增多,他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语言能力慢慢减弱,偶尔还会神志不清。不过,只要妻子坐在面前,严韬总认得出来,叫她名字。

  现在,每周的大部分时间,70多岁的王闰兰会在福利院陪伴丈夫。每每到了周末,儿子和女儿两家人也会回家聚聚,一起吃个团圆饭。看到丈夫能安度晚年,儿女业已成家立业,孙辈健康成长,王闰兰由衷地感到欣慰。

  “没有过夜愁,不生过夜气,也就没有过夜的病。”这么多年来,王闰兰虽然有时候会感到心力交瘁,但她常常给自己打气——没有过不去的槛,“我所做的,是一个母亲和妻子应该做的。”■本报记者 彭薇 通讯员 刘月白

责任编辑:王秀丽
青春建功十三五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