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谭智伟:“薄利创业”助家乡告别用电难

发稿时间:2015-05-11 00:00: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网

  谭智伟一直觉得自己挺普通,按部就班地上学、中规中矩地实习。如果一切顺利,这个90后云南小伙子当年也会和同龄人一样,毕业后留在昆明这样的大城市“闯一闯”,“干几年,有前途了就继续奋斗,没前途了就回家”。

  他压根儿没想过自己的“人生大事”会被一连串糟糕的天气改变。

  2012年夏天是这个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的最后一个暑假,回老家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享受”假期的谭智伟一落脚,就被家乡的景象吓“懵”了。一眼望过去,流经村子的沟渠难见水的踪影,里面的泥巴也干了。沟渠的源头——村里最大的水库成了一个大土坑,坑底还到处是裂缝。

  果园的景象更是差点让谭智伟掉泪。在这个闻名的“水果之乡”,昔日能结到十几克、“有鹌鹑蛋那么大”的提子,如今却像“干瘪的黄豆”,因为天气太干燥,齐刷刷地从树上往下掉。

  他后来从当地农业部门听说,那一年,“80%的土地种植各种水果”的宾川县受干旱气候影响,50%的提子灭产,“一颗都没结”。没辙了,有的村民花5000元租上一辆卡车,载满10吨水,再一口气浇到地里。

  可这也是杯水车薪。这个打小在地里长大的农家娃很清楚,“10吨水就这么直接浇下去,连一亩地都浇不透”。谭智伟很心疼,“乡亲们也是着急,这么运水怎么行?只能是一分钱赚不着,还要往地里贴钱”。

  有村民想到了打井,没曾想,井里出水量很大,但架不住全村果园都用。后来打井的村民立了规矩,挨家挨户排队取水。这一轮,得排两周的队才能用上一次水。

  家家户户打井成了唯一的办法。要打井取水就需要电线等各类材料,村民跑到县里去买的线几乎全是“回收的旧线”。有些商户拿这些“次线”一次次抬高价格,有村民把线买回家还没用上几天,就烧断了,断线掉下来,电死了家里养的两头猪。

  谭智伟坐不住了,悄悄找到父亲,说出了自己的决定,“毕业后,回乡开电力器材供应公司,让乡里乡亲用上放心的电力设备”。

  事后回想起来,他觉得自己当时“热血沸腾”。对做这事儿能不能挣钱、活儿累不累这些曾经“衡量工作的标准”,他“完全没想过”。

  剩下的一年,这个25岁的年轻人“满脑子都是各种电力设备的事儿”。电力设备有两三百种材料,为了尽快在实操中摸清具体的用途,他“赖”上图书馆,寒假又跟着叔叔一次次往工地跑,站在一边儿盯着电工作业。逮着空,他就冲上去噼里啪啦抛出一堆问题:“您这什么型号的”“功率该选多大的”“选哪种线最适合”……

  “得亏当地师傅脾气好,不嫌我烦。我后来跟着他们上现场,学了不少。”谭智伟笑得有些不好意思。

  大旱过后1年,谭智伟在县城开起了电力器材供应公司。租店铺的钱,家里出了一些,当地人事局和团委还专门给他拨了5万元的创业贷款。

  “开门做生意,不赚钱确实不行,但一定要赚良心钱,昧良心的钱说什么都不能要。”别家一卷线卖好几十元,谭智伟的线只卖10元,他的公司还承包了后期维修等各项服务。

  “价钱便宜那么多,该不会也是以次充好吧?”有村民也曾疑惑过。谭智伟就向他们详细介绍各类设备的用法,还提供“跟踪服务”。这一比较,不到1年,全村一半以上的果园都用上了谭智伟卖的货。昔日“用电难”的景象也不复存在。

  这个年轻人没有告诉乡亲的是,他的原材料都是从昆明附近的工厂运来的,为了卖一个良心价,他几乎跑遍了昆明的工厂。谈妥生产细节后,再一一对比运货商的信息,运回来产品再做包装和配套服务。

  “我就是想薄利多销,只要能保证质量,又设身处地为用户考虑,就不愁卖不出去。”谭智伟说。

  老师孙晓璇对学生这番话一点儿不意外。在她看来,谭智伟的行为带有很明显公益创业的色彩,虽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项目,也没啥“高科技元素”,但实实在在为当地老百姓谋福利,“这是‘接地气’又‘小而美’的创业”。

责任编辑:王秀丽
青春建功十三五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