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晓珠
对英国人来说,音乐不是生活的奢侈品,而是必需品。听英伦民谣,优雅而不失古拙,低声吟唱间皆是深情,有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的忧伤,有雪花中至纯至圣的高洁,有斯卡布罗集市里芜荽,鼠尾草,迷迭香和百里香的芬芳;对英国人来说,音乐不是高贵的点缀,而是优雅的灵魂。英国人不能不重视音乐,不能不重视音乐教育,因为抛弃了音乐和音乐教育,就如同抛弃了对民族的自豪,对文化的自信,是对优雅生活方式的背叛,对活的灵魂的放逐。
优雅与高贵
英国人对于优雅有近乎执拗的沉迷,这大约源于对曾经无限辉煌与优雅并行的日不落帝国的追思,又或者是体制血液里流淌着的“皇孙贵族”的骄傲。总之,以传统的贵族文化为核心和引领的Posh(意味精致、优雅、奢侈与高贵的)生活,时至今日仍在英伦半岛风行。而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又是这一Posh生活方式的“标配”。在《傲慢与偏见》里,当高傲的咖苔琳夫人听到班奈特家竟未聘请音乐教师教授四位千金时感到的震惊之情,正是“不懂音乐不成贵族”的最好表达。
电影《傲慢与偏见》剧照
事实上,自十九世纪中叶以来,英国已经发展出了具有世界声望的古典乐器教学社会体系。该体系由专业管旋乐团、社区音乐创作组织、青少年音乐学校、暑期夏令营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支撑。其中,在一些由地区教育当局或高等音乐教育机构提供资金支持的学校或音乐中心里,学生甚至可以获得免费或部分免费的音乐培训。同时,在学校内,几乎所有中学都能为本校选修音乐科的学生提供专门的乐器培训教育,以使他们即便无法在校外接受额外的音乐教育,也能相对熟练的掌握乐器的演奏技巧。可以除此之外,英国学校还保持了优良的合唱教育传统,各种鼓励大多数学生参与的各级合唱活动和团体十分丰富,并配以专业教师予以指挥指导。
愈是在具有贵族教育传统的公学,音乐教育的质量就愈好,对古典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就愈高。譬如在学生的休息活动室里,一架有了年头的斯坦威钢琴静静安放角落,于壁上悬挂珍藏油画,轻松写意间欲表达的皆是低调的奢华。可以说,对古典音乐的执着与英国人对优雅与高贵的追求是一致的。也正因如此,英国的音乐教育学人向来对英国的古典音乐教育体系骄傲不已。
想象与创造
不仅如此,近几十年来,英国教育界又对音乐在教育上的功用有了新的认识,这使得音乐教育愈发得到重视。他们认为,在知识爆炸的年代,知识更新速度飞快,传统的知识灌输式的教育似乎不再行得通,想象力与创造力被认为是以不变应万变的利器,而音乐又是培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不二法宝。理由很简单,因为音乐本身就是充满自由、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个性化领域,没有什么比它更能让人感受到自由的充盈,创造的美妙和想象的瑰丽了。那么,如何才能充分发挥音乐在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上的功效呢?英国人认为光是欣赏和模仿是不够的,应当通过让学生充分参与到音乐的表演和创作过程中,使想象力和创造力自然生发。为此他们制定了表演、创作和评价的三维能力要求并将其纳入课程目标中,使音乐表演与创作不再是学生个人的兴趣,成为了全英国中小学生的基本要求。
走进英国的音乐课堂,通常都会看到教室里摆放着各种乐器和能够发出声音的玩意儿,这些都是学生进行创作与表演的器材。音乐课堂分为两部分:在第一部分中,教师给出一首诗、一幅画或一个主题后,学生便自由组队进行创作,并将创作成果用录音笔录下。在课堂的后半部分,学生则在老师的引导下依次对其他组的创作进行评分。评分没有客观的标准,人人都可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看法。如此一来,一个综合了创作、表演和评价的音乐课就完成了。简言之,让每一个学生都想做音乐家,勇做音乐家,让想象力与创造力在自由的创作之境勃发,这是英国人对音乐教育给予的期望。
青年与新旧社会
虽然英国在音乐教育上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以古典音乐教育为核心的传统音乐教育理念和体系在近几十年来也面临着来自青年文化的挑战。最严重的挑战发生于1962年,当来自北部城市利物浦的披头士乐队发行他们的首张专辑Love Me Do时,一场令英伦半岛乃至全世界疯狂的青春风暴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席卷而来。以吉他、键盘和歌声为武器,这个由四个白人大男孩组成的乐队多歌唱着的梦想、烦恼和不满,正是年轻人们的所想所思。一时间,课堂上听到的那些结构规整曲式繁复的古典音乐,对年轻人来说竟变得面目可憎起来。英国的音乐教育家们猛然发现,音乐课竟悄然成为了学生们最厌烦的课程了,这令他们惶恐不已。在如何应对这一挑战的问题上,英国的教育家们产生了巨大的分歧:一部分人认为应当吸收让学生感兴趣的流行音乐进入课堂,使音乐课变得更为有趣;另一部分人则为古典音乐地位有可能进一步丧失而担忧。
事实上,一个更深的担忧来自于对以古典音乐所代表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丧失的恐惧。二战后,随着大量新移民的涌入,英国的社会结构正在发生巨大改变,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传统的保守派固守英式传统,新移民则全力争取自己的文化与生活话语空间,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也在音乐教育领域打响了。从目前来看,前者占了上风,更多元的音乐教育政策被写入了课程大纲中。
古典与非古典的斗争并未停止,这是英国在社会、生活与文化等方面正在发生的博弈的投影。但是,斗争也许就是一种共处的方式。当优雅与狂野共存,古典与流行共生,旧传统与新文化共舞,谁说这个音乐的丛林不更生机勃勃呢?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史博士、伦敦教育学院访问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