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更加勤勉地做好驻村工作,才不辜负组织对我的关爱,才不辜负村民如见到亲人般的眼神。”这是桐梓县尧龙山镇驻村干部李伦发自内心的感受。
走进尧龙山镇的沿岩村,一条硬化通组公路如一条玉带缠绕着这座美丽的山村。当地村民们说,这条公路是凭着李伦的“三寸不烂之舌”,整合了多方资源后建成的。
以前,由于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沿岩村农业产业调整屡次遭遇失败。初入沿岩村驻村的李伦,每天踏着第一缕晨光,走家串户了解民情,做了大量细致的走访工作,找到沿岩村之所以成为“产业空壳村”的症结所在。
“头等大事要修路”的想法在李伦的脑海中萌生,他很快想到村里可以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的推动下修建公路。
修路的事拍了板,为争取资金,李伦找到了所在单位桐梓县检察院检察长刘红云,道出了他的想法。县检察院积极回应,从办公经费中挤出5万元。
道路顺利开工后要修两座桥,这5万元钱用在了修桥上。为了提高村民们的修路热情,李伦积极联络本村在外人士。为了补助金的事一次次耐心地给他们打电话做思想工作,希望支持家乡发展。
“李伦这个人吧,你不答应出钱,他就一天电话打个不停。你说烦他吧,但人家是处处为我们村着想,说白了村里修不修路与他升不升迁没有关系,可他还如此热心。”人们评价道。
眼看着沿岩村的通组公路修通了,让李伦挂心的箭头村团结组的通组公路还没硬化,他随即行动,要努力实现这条公路的提档升级。
然而这次的难度真不小,他没有放弃,打遍了团结组所有在外人士的电话后,发现其中一位老乡经济条件较好,却早已举家搬迁到贵阳多年。为了动员这位同乡人出资,李伦曾一天给他打过5个电话并亲自登门拜访。诚心终于有了收获,同乡人表态愿出3万元支持家乡修路。
就是靠着这种“软磨硬泡”的功夫,团结组的另外几名在外人士也愿出资。就这样,这条通组公路的改造也终于拉开了序曲,村民们也看到了与外界通达的希望。
“水口坪街道和酒店垭街道没有安装亮路灯,要立即协调好……”
“箭头村办公室办公条件简陋,需改善……”
翻开李伦的民情日记,他把奔走在田间地头看到的、听到的都记录在日记上,每日记录言简意赅,却可从中看出驻村工作的认真和艰辛。
在尧龙山镇,李伦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婆婆嘴”。他爱给村干部多嘴,帮助他们理清发展思路;他爱与年轻人多嘴,鼓励他们大胆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拓宽其他的增收致富门路;他爱与县信用联社人员多嘴,帮助百姓协调贷款;他爱与吵架的夫妻多嘴,劝和,调解矛盾。
随着时间的推移,尧龙山镇正悄然发生变化。在李伦的协助下,共协调用于公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计划外项目资金80余万元,解决关爱孤寡老人、留守儿童、贫困党员群众的物资和资金10万余元,谋思路出点子28条,解决具体困难16个,办实事好事28件……
记者 王其伦 龚世丹 通讯员 梁曙清 杨贤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