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戏剧进课堂 语文动起来

发稿时间:2015-04-14 15:13:00 来源: 台海网 中国青年网

戏剧社兴趣班吸引了低年级学生参与,表演生动有趣。

戏剧社有各式戏服,有些还是林建丽动手做的。

  闲着没事上家西(注:家的西边),遇见两个蝈蝈吹牛皮。”一群小学生席地而坐,摇头晃脑地背诵故事歌《一对蝈蝈吹牛皮》。两个孩子“化身”蝈蝈,你一句“我在南山吃了只鸟”,我一句“我在北山吃了只鸡”,引来哄堂大笑。这一幕发生在北师大厦门海沧附属学校戏剧兴趣班,林建丽老师已将戏剧融入教学十余年,并探索出成熟的模式。

  缘起

  自幼熟悉各种戏剧,融入教学得到肯定

  “戏剧建立在成熟的文本基础上,能推动阅读”

  目前,戏剧课已成为北师大附校的校本课程,四至六年级的学生每两周上一次戏剧课,低年级学生通过戏剧社兴趣班学习。

  林建丽有一间工作室,平时戏剧课和戏剧社活动都在此举行。小舞台两侧的衣架上挂满各种戏服。林建丽买来缝纫机,有时为了节省经费,她会做做简单的戏服。

  毕业于北师大中文系的林建丽,从小深受母亲的影响,跟着一起看剧,包括越剧、京剧、黄梅戏、昆曲等。她还热爱阅读,不仅看了大量小人书,还读了金庸、三毛的不少小说,“戏剧都是建立在成熟的文本基础上,从个人经验来看,戏剧能推动阅读。”

  成为专职的戏剧课教师前,林建丽是初中部的语文老师。2006年,来校的第二个学期,林建丽尝试将戏剧融入教学,让学生排练《皇帝的新装》。学生们分组,有的表演,有的讨论提问,热情高涨。这出戏随后在公开课上表演,教研组组长很惊喜,于是大力推动成立学校文学团和“南铎戏剧社”,由林建丽负责。

在台湾,戏剧教育已被列入中小学课程,“表演教育”纳入“艺术与人文”学习领域。

  尝试

  课文改编成剧本,戏剧节已成特色

  弃教从演’不是不务正业,而是吸引学生主动学戏剧”

  2010年,在语文组的大力支持下,林建丽带头在初中开展课本剧赛。每个班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改编剧本,林建丽指导服装道具表演。每年4月的戏剧节已成为北师大附校的一大特色活动。就在记者采访时,三名学生到戏剧社试戏服,与林建丽讨论得不亦乐乎。

  2013年9月,林建丽不再担任语文教师,专门承担戏剧课的教学任务。一开始她有点不情愿,本来是初中语文老师,却突然调到小学部教戏剧课。“学生们说我不教他们考试了,连家里人都觉得我‘弃教从演’是不务正业。”

  然而,上了几节课后,林建丽收获了成就感。“以前是我追着学生跑,催他们学习。现在是学生主动追着我,对戏剧有兴趣,来上课很开心。”

  效果

  为了出演心仪角色,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大增

  “戏剧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互补,激发学生的创作力与想象力”

  二年级的陈正是戏剧兴趣班学生,在课上主动扮演蝈蝈。下课后,他脱下戏服,却舍不得放下道具,一把弓。“要不下次你来演后羿吧,回去先把后羿射日的剧本看熟了,演得好我就送你一把弓。”林建丽的鼓励让陈正兴奋不已,赶紧回家看剧本。如果孩子对戏剧有兴趣,林建丽会推动他们阅读。“自己演过的故事,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在台湾,戏剧教育已被列入中小学课程,“表演教育”纳入九年一贯制课程中的“艺术与人文”学习领域。林建丽曾邀请台湾资深儿童戏剧教育专家钱康明及台湾散文家张晓风来校指导,以张晓风作品改编的《桃花源记》和《塞翁失马》成为校戏剧社的经典表演剧目。

  在厦门,北师大附校是唯一普及戏剧教育的学校。林建丽希望戏剧教育能推广到其他学校,“普通话标不标准不重要,演技专不专业不是问题,重要的是戏剧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互补,激发学生的创作力与想象力。戏剧能让学生变得更自信,也能提高文化素质。”

       文/图 记者 施璐玮

责任编辑:实习生李婧怡
青春建功十三五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