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8日,北京凤乐团在奥运会赛场上表演水鼓,为奥运健儿击鼓加油。 北京凤乐团供图
2008年8月8日,当全世界将目光聚焦在北京的时候,一群充满信心与激情的女孩儿也进入了全世界的视野。作为北京奥运会赛场上平均年龄最小、参演次数最多的表演团体,她们将中华民族传统打击乐和民乐完美结合,在国际舞台上演绎魅力无限的经典国乐,为每一位奥运健儿击鼓加油。她们就是来自北京凤乐团的鼓手,当时的平均年龄仅有18岁。
奥运会之后,凤乐团开始被广泛关注,先后成为第五届东亚运动会、第十六届亚运会以及上海世博会的特邀演出团体,并多次受邀赴韩国、中东等地演出。舞台上,聚光灯下,这群年轻的姑娘是很多人眼中“命运的宠儿”。在外人看来,成功是如此偶然,但凤乐团的每个成员都知道,偶然的成功其实是无数心血与汗水换来的必然结果。
回想起乐团成立初期,为了艺术梦想,两位放弃工作的音乐导师与十个十五、六岁的城市小姑娘用二手三轮车推着大鼓,在大街小巷到处寻找舞台演出;回想起十二个人背井离乡到北京创业时,因条件艰苦不得不在训练之余自己养鸡喂狗;回想起演出机会少但仍紧紧团结在一起的乐团,差点因为火灾毁于一旦,凤乐团的首批成员赵迪告诉记者:“挫折,让我们更懂得珍惜、踏实和努力。”
北京凤乐团董事长汪锐(左四)与团长李霞(右四)带领凤乐团成员作客中国青年网,讲述青春路上好故事。 中国青年网记者 隗功臣 摄
文化创业 推着三轮车寻找舞台
回忆凤乐团这一路走来的艰辛,北京凤乐团董事长汪锐和乐团团长李霞感慨万千。
2005年,如果不是因为在超市里遇到了那名自己曾经培训过的优秀学生,汪锐和李霞或许现在仍在原来的岗位上安稳地从事民乐艺术生培训工作。目睹那么出色的民乐艺术生,竟然因为没有展示的舞台而放弃专业,到超市当起了收银员,汪锐和李霞心如刀割。他们开始怀疑自己做这份工作的意义,“培养孩子学艺术,家庭得为之付出很多精力和财力,但是这些孩子最终却不能用艺术养活自己!”
“培训只是按课时进行,孩子们也没学到多少东西,这种办学,不是我想要的。”汪锐认为,应当自己创办艺术团体,不仅教授孩子们艺术,还应该和他们一起努力,寻找展示的舞台,“用文化创业”。拿定主意后,汪锐与李霞一同放弃了原来的工作。
同年,北京凤乐团的前身--“金凤凰民族歌舞团”在山东济南成立了。十个女孩和两个老师,为了共同的艺术梦走到了一起。
古筝、二胡、琵琶……姑娘们的专业各不相同。为了寻找团队共性,李霞决定教授她们学习中国传统的民族打击乐。民乐和打击乐完美结合,一强一弱,刚柔兼备,柔弱的姑娘们开始拿起鼓槌,走上一条新的艺术道路。
为了鼓励她们一同实现文化创业的梦想,汪锐和成员定下了3年后到北京参加奥运会表演的目标。“那时候,鸟巢还没有建起来,对于这样一支地方歌舞团来说,想要去北京参加奥运会表演,简直是天方夜谭。”赵迪说,“在旁人眼里,这是个笑话。有人说我们是‘梦想的疯子',而汪老师与李老师是’贩卖梦想的人'。”嘲笑与不解纷至沓来,但是姑娘们并不气馁,无论如何,她们都不想放弃艺术梦。
起初,汪锐和李霞为了能给孩子们争取演出机会,每日都会外出奔波。“看着他们疲惫的身影,大家暗暗下定决心,为了同一个梦想,要紧紧跟随着他们,永不回头!”赵迪告诉记者,当时小伙伴们经常坚定地互相鼓劲。
由于没有交通工具和足够的资金租车,汪锐就买了一辆二手的三轮车,并风趣地对大家说:“新买了一辆旧三轮车。”也就是从那天起,在济南的路边,人们常常会看到几个穿着演出服、推着三轮车的女孩到处演出。
“推着三轮车上的大鼓去寻找舞台,广场上、路边、酒店门口……”赵迪说,大家对于舞台没有完整的概念,“在我们眼里,有观众的地方,就是舞台。”在十二个人的共同努力下,乐团有了更多更好的演出机会。通过两年多的拼搏,金凤凰民族歌舞团成为了山东响当当的演艺品牌,也实现了用艺术养活自己的目标。
汪锐和李霞没有忘记跟孩子们约定的奥运梦。2007年,经过反复讨论,两位老师决心放弃在山东打下的基层,带着乐团到北京继续创业。
2010年8月16日北京凤乐团参与拍摄国家形象宣传片。 北京凤乐团供图
浴火重生 圆梦北京奥运会
2007年4月29日清晨,一辆面包车,装下了十二个人的行李和乐器,从济南驶向北京。为了梦想,他们离开了生活十几年的家乡和亲爱的家人。
经过漫长的路途,车子驶进了北京城区,大家看到了做梦都想见到的天安门城楼、人民英雄纪念碑、长安街、王府井……这让每个人兴奋至极。就在大家沉醉于这都市的喧嚣时,车子却渐渐远离闹市,来到了北京东五环的七棵树。天渐渐黑了下来,人也越来越少。大家看到的是一片茂密的树林,经过一片墓地之后,车子就停在了树林的深处,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红砖墙包围下的小平房,这让每个人都大失所望。从这一刻起,乐团在北京的生活真正开始了。
来到北京,大家学会的第一件事并不是怎样打好鼓、弹好琴,而是从最基本的做饭、洗衣开始学起,慢慢地独立,学会团结合作。为了节省开支,他们还自己在院子里种植瓜果蔬菜,喂鸡、养狗就成了生活中唯一的乐趣。由于地下水水压不足,时常停水,有时一星期十几个人只能靠着一桶水生活。也因为居住的地方比较偏僻,没有连通的地下管道,每周必做的事情还包括清理粪池,这是让大家终生难忘的经历。
夏天没有风扇,晚上推开门,蚊子扑面而来,蟑螂、老鼠满地跑。炎热的天气,加之线路老化短路,排练厅还曾发生火灾,乐器险些葬身火海。“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感动于孩子们的坚持,汪锐和李霞决心将歌舞团正式更名为“凤乐团”。
这群出生于城市的“90后”姑娘,为了艺术梦想,克服了一切困难,并坚持对远在老家的父母们报喜不报忧,生怕父母心疼而要把自己接回家。赵迪说,虽然有寂寞、有埋怨,但每当大家看到两位老师舍弃八十多岁的父母、未成年的孩子还有各自的丈夫和妻子,与大家共同打拼的时候,就会鼓起新的勇气迎接困难。也正是那段难忘的生活,让这群孩子学会了等待和恒久忍耐。
克服困难,乐团渐渐壮大。严格训练的同时,汪锐和李霞为孩子们努力寻找表演的机会。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次偶然的机会,北京奥组委的领导在电视上看到凤乐团的水鼓表演,深受震撼,便从城里驱车,四处打听,终于找到了他们。四次节目审查后,凤乐团顺利加入奥运会现场展演团队。2008年7月30日,全团19人入住训练基地,备战奥运会现场表演,为中国的奥运健儿,擂鼓助威。
凤乐团不仅实现了登上奥运会表演舞台的梦想,而且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展示机会,实现了她们的艺术价值。
走下舞台、走上讲台,“凤一代”赵迪(右二)、刘艳(中)成为了艺术学校的老师,继续传递艺术梦想。 中国青年网记者 隗功臣 摄
传递梦想 让教育唤醒生命
2009年年底,汪锐和李霞给乐团指出了新一年奋斗的方向--创办一所艺术学校,给更多有艺术梦想的孩子实现梦想的机会。选择走下舞台,走上讲台,赵迪说,这并不是一种放弃和牺牲,“我们看到了一条更加有价值的道路,可以见证他人成功,帮助他人圆梦,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如今,“凤一代”赵迪不仅是凤乐团副团长,还是凤乐团附属艺术学校的一名老师,教授艺术的同时,讲述凤乐团的创业历程和成长经历,用以激励“凤二代”们。
现在,汪锐和李霞还为艺术学校里的孩子们订立了新的目标--“中国梦·世界行”。追寻梦想,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与艺术,“当他们有机会走向更高的舞台时,希望他们能够用文化报国,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青年传承、进取、担当的新风貌!”汪锐说道。 (中国青年网记者 卢冠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