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江华因救落水儿童而被广泛称颂。其实,许多人早就认识段江华,因为他那些独具历史沧桑感的油画。
“这段时间我在画长沙。”段江华在后湖国际艺术区他的工作室里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段江华虽然出生在怀化麻阳,但从1979年他到岳麓山下学画开始,他人生中最好的年华都献给了长沙。他的画室里挂着一幅《天心阁》,是近年所画的七八幅有关长沙的画作之一。他所画的长沙都是旧时长沙,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友谊商店、湘绣大楼、五一广场、长沙火车站、中山商业大楼,都宛如在眼前。最难忘的是那幅大尺幅的《文夕大火》,颜色沉重,如重锤落在心上。“我爱画历史文化,那是一种记忆。”段江华说。
辗转求艺6次高考终如愿
家乡麻阳从未出现在段江华的画里,不过他从未忘记这个他艺术启蒙的地方—在这里他结识了当时的下放知青、如今已经是著名旅美画家的钱德湘和著名雕塑家雷宜锌。
1979年,段江华来到长沙岳麓山下学画。“除了去李自健办的班待了一个月,大部分时间是一个人闷头画。岳麓山、橘子洲没哪个角落没去过?”段江华说,“从桃子湖到后湖一线都住过,3个人住一间房,5块钱一个月的房租。”段江华说,那是一段很苦但回忆起来却非常开心的时期。在这里段江华参加了6次高考。“每次落榜都是和同病相怜的伙伴喝一顿酒,大哭一场,第二天又重新开始。”皇天不负有心人,1985年他终于考上了一门心思要上的中央美术学院。“专业成绩全国第二,英语18分,正好上线。”段江华呵呵地笑着说。
段江华的“北漂”并不只有1985至1989年的大学时光。2006年,他以中年之姿重返北京,落脚宋庄,这是一次放下身家、重启艺术之路的探索、求新之举。随着一个个画展的举办,终于,他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如今,段江华在宋庄建立了工作室,“时不时回去画上一段时间。”在这里段江华找到了艺术家的感觉。
《王·后·2号》奠定艺术风格
在中央美院求学期间,段江华就因成绩优异,被同学们称为“段大师”。但真正让大师成名的,是因了湖湘文化影响和体现。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刚刚毕业的段江华,开始创作马王堆题材的油画作品,其中的《王·后·2号》获第二届中国油画展金奖。段江华在创作《王·后·2号》时,并没有看过有关马王堆的展览,只是小时候在《湖南画报》看到一张马王堆考古的新闻照片,“凭借一种原始的记忆、印象、深层次的东西和朦胧感进行创作”。这幅画上他堆了很多东西:纸板、颜料盒、宣纸、棕、麻等等,而外框则做成了棺椁的样子。画完之后,他自己也觉得很奇怪,认为不能叫油画,因为当时整个绘画界思想相对保守,如果送到北京参展,只有两种结果,一种就是落选,原因是它根本就不能称之为油画;另一种就是获奖,因为他突破了油画范畴,对油画有所贡献、有所推进。幸好,这件题材充满历史味、形式却前卫个性的作品被全部评委一致通过。《王·后·2号》在国内引起轰动,让段江华一举成名,当时不少批评家评论认为是油画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
从《王·后·2号》开始,段江华便把历史放于自己的笔下。2007年起,段江华创作了一系列以建筑为题材的作品,这一系列包括楼、墙、碑、塔、广场、城、遗址等等,画了100多幅。2009年,段江华以“天空”为题,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举办个人油画展,轰动京华。
他的画思考人却没有出现人
段江华后湖画室墙壁上挂的最大的一幅作品《城》的色彩很重,颜料肌理高出画面5至10厘米,使得画面图像立体、厚重,加之画面颜色以黑为主,站立画前,历史沉重感袭人。这也是段江华大部分作品给人的感觉。段江华说自己喜欢创作历史遗存题材,是因为喜欢这种画面充满了历史感、沧桑感的东西。
不同于一些当代作品的玩世、愤怒、无奈、焦虑,段江华作品的“文化性”体现的是对历史冷静地思考。但是段江华的作品没有人的出现。他这样解释:“没有人的话更能加强画的那种气质,我整个作品的一个追求,是想表达我对人类生存状态的一种担忧,我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来创作的,不管是一座楼、一条路还是什么,我想表达它千年以后的一种状态。其实贯穿这样一种忧患意识,别人都说我的作品过于沉重。但我觉得已经有那么多不沉重的东西,我来承担这个角色也未尝不可。”对湖湘文化的责任担当溢于言表。
作为省美协副主席、省美协油画艺委会主任、湖南油画学会会长,段江华的作品给人的印象总是历史的沉重,但他总不忘在每一件作品中留下一片天空,那一片天空总有些许的光明在闪烁,虽然,那些光明总是从很远很远的地方传来。或许这正是段江华这个湖湘汉子内心深处的那颗赤烈之心的艺术呈现吧。 长沙晚报记者 田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