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技术
“我没想赚钱,钱就来了”
张议云 广州大学华软学院学生,公司濒临破产时起死回生
互联网让风险投资人、天使投资这样的“词汇”不再显得那么高不可攀,事实上,在不少“90后”创业者心目中,融资都不是整个创业链条上最难的环节。“95后”创业者、“口袋兼职”A PP创始人张议云这样大胆地形容创业“第一桶金”:“我没想赚钱,钱就来了。”
张议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从小玩游戏的他在13岁时开始自学编程,后来编写了一个木马程序,利用这个木马程序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每月约有七八千元的收入。
随着杀毒软件的普及,他不再做木马程序,而是在高中时与几个网友一起做了一个线上的黑客培训基地,每月收入也达到一万多元。
“我和那些技术出身的朋友不同,我更关注如何将技术变现。”张议云生意触觉很敏锐。“比如说Q Q群很难群发广告的,但市场又有这种需求,我就开发了一款叫威客达的软件,1分钟能生成5个Q Q群的截图,赚了不少钱。”
不过,张议云认为这些都是小打小闹,真正的创业还是要从去年算起。他和广州大学华软学院的几个同学一起做了一款“口袋兼职”A PP,他认为,移动端的兼职市场还是一片“蓝海”。
“产品开发出来,原来找定的投资人突然不投了,我几乎都要宣告公司破产。”可同圈子的朋友突然给他介绍了一个投资人,“我们就谈了两个小时,然后投资方就同意投入200万。”
就这样,张议云的广州极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开了起来,现在员工20人左右。在这家公司里,你看不到传统的公司构架。“我们没有部门,也没有层级,我们都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他们都是直呼我名字,而不是叫我老总。”
甚至公司员工连发薪水的方式都“与众不同”。公司内部设立口袋金币,每个员工每天都拥有三枚金币,对应相对现金数额。下班时,不同员工之间互相投票,金币最多前三名,可以将金币兑换成奖金。“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去中心化。商业的本质是协作,获得金币最多的人说明他的协作强度最高。”
拼众筹
每个同学都可以是股东
刘永杰 华工学生,众筹咖啡馆每天向百余股东报账
互联网甚至可以让创业的资金链更加“草根”。众筹,就这样走进大学创业者的视野中,身边的同学,可能就是你成功的第一桶金所在。
华南理工大学大四学生刘永杰去年带领团队开的“比逗BEPO T A T O”咖啡馆在五山高校已经小有名气。咖啡馆每天要做的“功课”之一,就是向咖啡馆的160多个股东报账。
“其中大部分都是同学。”当刘永杰有开咖啡馆的念头时,也曾努力找过投资方。餐厅当时的总投资为85万元,核心创始团队筹措到约50万的资金。还差35万怎么办?刘永杰想了一个大胆的点子:众筹。
“众筹这个点子在那段时间让我们咖啡馆未开先火了一把。”团队成员王海说,在那场战役中,“比逗”在筹集资金的同时,也打赢了一场宣传广告。
众筹股东每股1000元,每位需出资至少1000元,至多5000元,享有1至5股的分红权。同时,股东有义务传播咖啡馆的理念,积极向朋友介绍推荐。很快,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刘永杰和团队就顺利筹到了剩余的35万。
在刘永杰心中,他要做的不仅仅是一家咖啡馆,更是一家连接校园内外兴趣社团圈子的O 2O平台。
这个年轻的团队敢想敢干,开张四个月,比逗大学城分店就开张了。这次,刘永杰依旧采取了众筹的形式。一个月内,他们筹集到了100万资金。“我觉得现在有大量的社会资金,所以,资金不是创业最难的问题,互联网给了我们无限可能。”
现在,刘永杰在试着把无穷无尽的互联网与实体相结合,“下一步我们想把五山这一带的商家资源进行整合,让“比逗”成为一个更核心的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