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在海南省国兴中学,杨凯和学习织锦的同学们交流织黎锦的体会和心得。
杨凯和他的团队设计开发的黎族织锦元素文化衫。
杨凯利用黎族织锦染、织、绣等传统工艺织造的作品,既古朴,又时尚。 文\海南日报记者 王玉洁 图\海南日报记者 宋国强
海南黎锦的纺、染、织、绣四大传统技艺,历来是在黎族妇女之中世代相传,几乎没有男性涉足其中。不过,这样不成文的“规矩”,已经被打破。
有这样一位外地人,5年前就深入黎村向黎族妇女学习织锦工艺,并加以改进和创新,应用到当代服装设计中。他是海南师范大学2015届毕业生、山西籍的90后男生杨凯。
最近,一则消息振奋人心:同是世界级非遗的南京云锦,其工艺已经被国际服装行业的设计师应用到豪华跑车法拉利的内饰上。
那么,黎族织锦工艺能否植根于传统,又脱胎于传统,推陈出新,在艺术、时尚等领域,闪耀出她炫目的光芒呢?期待更多像杨凯这样的年轻且有志之士,共同把黎锦做得更美!
深入黎寨学织黎锦,成立公司打造黎锦传播黎苗文化,被高校邀请做黎锦文化的代课老师……如果不是当面聊天,很难相信如此热爱黎族织锦的,竟然是来自山西的90后大男孩。
“这是《舂米图》,这是《出嫁图》……”在海南省国兴中学黎锦教学基地,这位山西大男孩杨凯向海南日报记者耐心讲解一幅幅黎锦作品。
去年毕业于海南师范大学服装设计专业的杨凯已与黎锦打了5年交道。现在的他成立公司,创新植物染色,将黎锦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传播黎族文化,让更多人认识黎锦,爱上黎锦。
5年不断黎锦缘
说起杨凯与黎锦的缘分,要从他5年前在海南省博物馆第一次见到黎锦时开始。
2011年的夏天,在学校课堂上对海南黎锦有了初步抽象的了解后,杨凯来到海南省博物馆一睹黎锦的魅力。果不其然,黎锦,这中国纺织史的“活化石”深深地吸引了杨凯。
杨凯深知,有幸在博物馆展览的黎锦作品不仅是精品,更是不可多得的有历史的作品。对服装设计很敏感的他不禁疑问,怎样让抽象的图案更巧妙好看?这些颜色是怎么来的?黎族妇女究竟如何织出一幅作品?
带着这些好奇,杨凯紧接着深入海南黎寨,跟着黎族妇女们认图案、学染色、织黎锦。在杨凯看来,那是一段奇妙的体验。带着对黎锦的认识和热爱,杨凯又到了一家黎锦设计公司学设计,积蓄力量。
在2015年即将毕业时,和无数应届大学生一样,杨凯陷入了迷惘。“从小喜欢服装设计的我,一直想去广州或深圳继续学习服装设计。”杨凯回忆,当时的他鼓起了勇气,打算放弃在海南积累的与黎锦有关的一切,踏上服装设计圆梦之旅。
可事情就在毕业前夕出现了转机。“我的设计师朋友给了我很多鼓励和信任,使我决定坚持走下去。”杨凯有些相信宿命,去年8月,恰逢海南举办首届创新创业大赛,带着一腔热血,携着亲友的鼓励,杨凯和几个小伙伴创办了海南黎之语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凭借“时尚演绎海南黎苗文化”,斩获海南省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
到黎寨学织黎锦
到黎寨学织黎锦的故事同样要从2011年的那个夏天讲起。杨凯约上一位本地同学来到五指山黎寨,准备和黎锦进行一场别样的对话。
黎锦,是黎族妇女的作品;织黎锦,亦是男耕女织文化最直接的呈现。可以想象,当山西大男孩杨凯“闯入”黎寨要学织黎锦时,他自然而然地成为很多黎族妇女指指点点的对象。
“本地的男子学织黎锦的寥寥无几,你这个年轻仔,能行么?”面对不少黎族妇女的怀疑,杨凯不反驳也不生气,他亦步亦趋地跟在几位阿姨身后,在同学的“同声翻译”下,开始了一场接着一场的奇妙学习。
“传统工艺中,黎族织锦使用经维线垂直编织,身体就是织布机。”杨凯说,织女们的脚需一直向前平伸,腰部则得往后顶。如果是初学者,这种姿势坚持一会儿就会酸疼难忍。但对织锦老人来说,这已经是数十年修炼的成果,她们能一坐就好几个小时。
杨凯被深深吸引了。甘工鸟、大力神、青蛙、菱形等代表着黎族文化的纹样,筒裙、摇兜、手帕等一件件黎锦服饰,蓝、黑、黄等通过植物染出来的颜色都让杨凯为之着迷。“我想,谁都没法对一个态度谦逊的人说不!”杨凯笑了,凭着自己的认真、谦虚和领悟,好多阿姨由不信任到教我技法,“我感谢她们的不吝赐教。”
慢慢地,五指山、保亭、东方、琼中、白沙等黎族山寨都留下了杨凯的足迹。“走得多了,我慢慢了解黎族共有哈、杞、润、赛、美孚等五个方言区。”杨凯则更喜欢美孚方言区,他认为那里更神秘而古老。
传统工艺用于现代设计
黎锦的花纹以人物和动物为主,有鸟纹、龟纹、蜻蜓、青蛙等,还有反映结婚、跳舞等生活场景的花纹。经常“泡”在黎寨的杨凯发现黎族妇女们在理解图形上存在断层现象,除了大家容易理解的图形外,仍有老一辈的黎族妇女们说不清一些抽象的图案具体意思,只是简单的模仿。
“黎锦是黎族人民的生活表现,面对一些抽象的图案,我们也只能通过联想来理解。”杨凯认为,老一辈人织的黎锦固然有着古老而神秘的美,但要想更好地传播黎锦文化,要先让更多年轻人接受黎锦,就要设计更多符合年轻人审美的图案。
“基于对年轻人审美的了解,我们通过电脑将卡通与黎苗文化元素相结合。”杨凯认为对织锦的创新发展来讲,最难之处仍在设计,而他们愿意发挥专长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吸引更多人关注黎锦。
在过去,衣服和线都没有现成的。黎族人自己种棉花、纺线、织布、染色、织黎锦。“那时颜色并不丰富,多为红、黄、蓝、黑。”杨凯说,黎族人大多用树皮、黄姜等植物染出颜色,但因为技法古老,染出的蓝色会偏蓝黑,红色可能偏棕红。
正是因为染色的单调,杨凯发现市面上很多黎锦采用工业染色,终究缺了些味道。为了延续植物染色这一传统技法,杨凯和公司小伙伴几经试验用葡萄皮染出了紫色、茶叶染出了绿色等,“我们让植物染色从传统的4至5种,增加到了8到9种颜色。”杨凯说。
从热爱到担当
“这么多人和我一起努力,不能辜负也不敢辜负,只有走下去。”杨凯说,这不仅是对公司伙伴的负责,更是一份对传承海南黎锦文化的担当。
700多年前,黄道婆从海南黎族姊妹手中学拉出的纺线,曾温暖整个中原,“衣被天下”。在黎族织锦中,黎族人把他们对祖先和自然的崇拜之情变为写意的图案,呈现出来。蛙纹体现了黎族人对于生殖的崇拜、人纹体现了黎族人对大力神古老神话的崇拜……
“你看,数百年以来,很多‘祖传的’图形纹样一代代地出现在黎族织锦中,将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代代延续。”面对文化的传承,杨凯很是崇敬。
过去,黎族妇女从小就从母亲那里学习扎染经纱布、双面绣、单面提花织等纺织技艺,母亲们通过言传身教,传授技艺。随着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黎族掌握黎锦技艺的妇女逐渐减少。自从黎锦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后,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多种形式加入到保护黎锦的队伍中来,杨凯也是其中一员。
杨凯坦言,他因黎锦的造型、色彩、制造工艺而爱上它,也有义务保护、挖掘和发扬这种海南特色民族文化。而今,怎样把黎锦这根古老的彩线拉住,并牵向未来?杨凯也有思考。
除了采用植物染色打造精品黎锦外,杨凯还运用电脑绘制艺匠纸,用现代机器对织锦手工提花织机技术进行改良。“为了让黎锦作品走进千家万户,我们今年将主攻家居软装市场,同时开发有创意、有档次、有意义的旅游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