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以宽广的胸怀和无私的爱心,在将近30年的岁月中,无怨无悔地用自己的劳动所得资助贫困学生,累计捐资助学款30万余元。她就是高平市腊英养猪场场长毕腊英。
1982年,毕腊英高中毕业,在她的建议下,父亲开办了一个家庭养猪场,由于一家人辛勤劳作,猪场从小到大,她们家一下子成了远近闻名的“万元户”。1986年,她的父亲毕生才开始资助困难大学生。从此,助人的种子深深埋在了毕腊英的心里。
1992年,父亲毕生才因车祸去世,毕腊英接过父亲的助学“接力棒”,在山西省经济管理学院设立了以父亲名字命名的“毕生才教育基金”,用来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在高平市教育局成立了“毕腊英教育基金会”和“毕腊英奖励基金会”,每年奖励一批优秀教师和三好学生,资助贫困学生。毕腊英还在镇办中学成立了“助学基金会”,每年资助8名困难学生。从1986年到现在,毕腊英全家累计捐款30万余元,奖励优秀教师850多名,受到奖励的三好学生和受助的贫困学生近1000名,资助的将近30名大学生也陆续走上了工作岗位。
毕腊英的助学资金都是自己赚的辛苦钱。毕腊英每天清晨四五时就起床,365天无休止地重复着出圈、磨粉、拌食、喂猪、搓粉的工作,直到夜深人静才能干完。光喂猪这一项,每次喂食就要挑60多担,一天下来得180多担。从磨房一勺勺舀好,再担到猪圈前,一勺勺舀到猪槽里,不知道要出多少力、流多少汗,尤其在农忙季节,更是忙上加忙,累上加累。自从养猪场办起来,毕腊英全家就没有清闲过一天。
有一段时期,生猪价格下跌,一年下来不但挣不上钱,还得赔钱。到了冬天,连烘烤粉面、猪舍取暖的煤都没有。为了能省下买煤钱资助学生读书,毕腊英就到公路上扫洒下来的煤,不少人劝她说“没有钱不要硬撑着”。可就是这样,毕腊英也没有放弃捐资助学。她说,困难只是暂时的,人只要有志气就能渡过难关,捐资助学这件事不能停。多年来,她的助学行动始终没有停止,她资助的孩子们很多已经长大成人参加了工作,经常回来看她。毕腊英说,孩子们能自食其力,懂得回报社会,这才是她最想看到的。
多年来,毕腊英先后获得了晋城市扶贫状元、省劳模、省十大女杰、省妇联“献爱心大使”、山西省公益事业功臣、省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称号。她说:我资助学生不图任何回报,等他们以后的生活好了,能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就好了。我没有穿过漂亮的衣服,没有理过时髦的发型,但我有一箱子的荣誉证书,我觉得我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这就是毕腊英,一个朴实的养猪农民的情怀。(记者 唐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