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八旬名画家 80后白领 他们留下角膜继续发现“美”

发稿时间:2015-09-08 00:00:00 来源: 广州日报 中国青年网

  王恤珠,男,1930年生于山东烟台市, 1951年考入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师从徐悲鸿、吴冠中、吴作人、李可染等艺术大师。1957年王恤珠的毕业创作大幅油画《待渡》参加毕业作品展,并在国内各大报纸、美术刊物上发表、印成单幅画在全国发行。

  曾红,女,1985年出生在湖南邵阳乡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曾红从石家庄一所高校毕业,到广州打拼8年,在金融业工作,省吃俭用支持哥哥读博士。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寻找广州好人

  广州人身边的平民英雄

  文/广州日报记者任珊珊

  通讯员王永星

  图/广州日报记者邱伟荣

  85岁的名画家王恤珠先生和刚刚过完30岁生日的“80后”女白领曾红,近日先后因癌症不幸去世,并捐献出角膜。

  广州日报记者昨天从设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的广东省眼库获悉,王老的眼角膜已给两名年轻人带来光明,曾红的眼角膜则将于近日完成移植。

  然而,联系捐献的过程中,捐献者的亲属感受到诸多不便。例如,有人辗转数日通过熟人关系,才找到对口的接收机构。有人登录捐献网站填表,仅收到系统自动回复,没有得到及时跟进;再致电某机构,却被告知“知情的工作人员周末不上班”,导致险些错过捐献时机。

  家属们呼吁,希望医院里能张贴捐献公益海报和联系方式,让更多人了解捐献器官和角膜的意义,破除“人死留全尸”的陈腐观念,也方便志愿者家属了解捐献流程和相关信息。

  他留下一双画家的眼睛

  国家一级美术师王恤珠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油画家。他曾长期执教于广州美术学院,并担任油画系教研室主任,去世前在广东画院工作。王恤珠的画风既具有俄罗斯流派的特点,又吸收了欧美印象派的风格。他创作的巨幅历史题材油画《金田起义》,被中国革命博物馆长期陈列和收藏,并曾被编入历史课本,如今展出于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厅。在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纪念日前夕,他十年前创作的纪念抗战胜利的力作《觉醒》,也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油画家对色彩和光线非常敏感,他格外爱护自己的眼睛,也经常到眼科医院检查。每次从医院回来,他都会对我感慨说,有些病人连视力表第一行都看不到,年纪轻轻的,看不到这么美丽的世界,太可惜了。”王恤珠的妻子许女士说,正是从那时,王老萌生了身后捐献眼角膜的想法。

  “他常说,身后一把火烧掉器官和眼角膜,太浪费了,应该留给有需要的人。”许女士说。

  老人于8月27日在广州逝世。下病危通知书时,家人替他四处打听捐献渠道,颇费了一番周折。“我们以前曾议论过,为什么不能效仿国外,在考取驾照时就决定身后是否进行捐献?”许女士说,幸好,王老顺利完成了捐献。

  “王老父母双亡,在孤儿院长大。他一直感念国家和政府的恩情,让他能有这样好的创作环境。”许女士说,在生命的最后,王老圆了自己的心愿,实现了对社会的最后贡献。

  她的善举曾被指“不孝”

  “签署捐献知情同意书时,妹妹已经非常虚弱。我心疼她,轻声问,‘要不等你走后,哥替你签字?’她很慢地说‘我来’。她躺在床上签好名字,字体都变形了。”捐献志愿者曾红的哥哥曾先生打开手机里保存的捐献同意书图片,握着手机的手在微微颤抖。

  曾先生说,写下“曾红”两个字,似乎耗尽了她所剩无几的力气,12个小时后,和癌症搏斗足足有两年的曾红平静地离开了人世,将生命定格在30岁。

  曾先生,他们成长于湖南邵阳的乡村,家乡信奉“人死留全尸”,所以直到签字前,家乡的亲人们还在坚决反对她“不孝”的做法。但是,母亲被女儿的诚意和爱心打动,顶着压力含泪点了头。

  曾红是一个热爱工作积极向上的人,曾多次被评为单位先进个人,从患病到今年五月病情恶化,其间一直坚持工作。治疗期间,曾红的乐观劲头让主治医生也感到惊讶。“去年我请假来广州照顾她,她喜欢唱歌,跟我提起了病逝后捐献角膜的女歌手姚贝娜,认为姚贝娜的做法和精神令人肃然起敬。”曾先生说,妹妹认为身后捐献器官能够帮助他人,不过,她也担忧自己的病情会影响其他器官,所以决定捐献眼角膜。

  “我妹妹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女孩,但她做了让我们深深感动的事。我把她的故事讲出来,是希望她的经历能鼓励更多的年轻人热爱生命,乐于奉献,传递正能量。”曾先生说,自己也会在身后效仿妹妹的做法,把光明和生命传递下去。

责任编辑:刘洪侠
青春建功十三五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