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温暖,情牵山东青岛与西藏日喀则;有一种爱心,从海拔零点传递到世界之巅;有一种情感,是援藏结束了,心却留在了西藏。
宋广伟说,援藏工作虽然告一段落了,但是那片土地我永远不会忘记。如今,他援藏结束回到青岛已有半年了,由他和爱心民营企业家赵炳启发起建立的“情牵日喀则教育基金会”,正想方设法募集各种社会资源为日喀则的孩子提供帮助。
藏族孩子心中的“宋爸爸”
宋广伟是2014年青岛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援藏干部、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
援藏期间,一个偶然的机会,宋广伟来到了日喀则市青岛援建的希望小学。当了解到这里不少孩子的家庭都在贫困线以下,有的连一双鞋子都买不起时,这个身为七岁男孩父亲的男人的心情再也不能平静了。他为孩子们放下身上仅有的1000元钱,为孩子们拍下照片用微博发布出去,呼吁全社会为日喀则孩子募捐。之后无数素不相识的人从四面八方寄来了衣服、鞋子、图书、字典、文具等价值100多万元的物资。
多次的帮助使得日喀则的孩子们对宋广伟充满感激,都亲切地称呼他为“宋爸爸”。“因为他很像我们的爸爸,宋爸爸,我们很想你,你什么时候回来看我们?”看到孩子们面对镜头争先恐后地给自己留言,站在“感动青岛”十佳人物领奖台上的宋广伟再也无法平静。
教育基金情牵日喀则
援藏工作虽然结束了,宋广伟却始终心念日喀则,为了能够帮助更多的孩子,回到青岛后他继续开展募捐活动。
去年,在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拥有公司的爱心民营企业家赵炳启了解到爱心物资遇到运输困难问题后,一方面提供运费支持,一方面与宋广伟联系参与捐助活动。
赵炳启长年资助农村十几个贫困家庭孩子,并且资助公益机构、爱心人士,参与四川、贵州等偏远山区贫困家庭学生捐助活动。在对日喀则的捐助活动中,从未谋面的赵炳启与援藏干部宋广伟一拍即合,决定由赵炳启投入50万元参与捐助,并联合发起成立公益机构“青岛情牵日喀则教育基金会”,对日喀则市农村学校和贫困家庭学生进行长期捐助。
接下来,赵炳启决定投资20万元,在偏远农村投资建设一到两所幼儿园,投资30万元建立远程视频教学平台,解决偏远农村学前教育设施和教学资源不足问题。
爱心力量不断壮大
宋广伟及其发起成立的“情牵日喀则教育基金会”的善举得到了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支持。仅宋广伟的派出单位青岛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的全体干部职工就捐了8万多元。活动自2014年7月份开始,当年即完成了对包括日喀则市全部14个小学、日喀则市第一中学、日喀则地区儿童福利院、西藏盲人学校等17个学校和社会福利机构的捐助,募集和发放100多万元物资、现金。
2015年,“情牵日喀则教育基金会”的捐助活动如火如荼地展开。开展“捐一本书计划”活动,已经募集完成近4万册图书,价值40余万元,陆续发往日喀则市各县受捐学校。由赵炳启出资20万元为日喀则市5所小学1500名学生量身定做校服,作为“六一”儿童节礼物,陆续发放到各校学生手中。开展衣服募捐活动,募捐到4万件(套)衣服和数千双鞋子。推动日喀则学校与青岛学校牵手建立姊妹关系,选派日喀则学校教师、学生来青岛参加培训,提高日喀则学校教育水平。多家物流公司提供免费物资运输。各区市先后设立募集点300多个。100多名志愿者先后提供了志愿服务。青岛大学等数十家单位、街道办事处参与捐助活动。很多爱心人士在宋广伟的感召下,参与到长期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活动中来,捐助对象扩大到日喀则市多个县。
民族心连心 藏汉一家亲
谈起“情牵日喀则教育基金会”近期的打算,宋广伟信心十足。他说,日喀则市加庆孜完小与青岛普集路小学牵手建立姊妹关系仪式将于15日举行,将定期开展教师和学生交流,包括由普集路小学定期接收加庆孜完小的师生来青岛培训等。这一模式将逐步推广到日喀则市其他学校,增进两地教育交流,促进民族交往、交融,提高日喀则学校的教育水平。
“本周以加庆孜完小校长、师生一行来青岛为契机,开展第二轮第三轮图书募捐活动,为日喀则市学校尽快补充课外图书,让日喀则学生有书看,看好书。由同为‘情牵日喀则教育基金会’发起人、爱心企业家赵炳启出资30万元,计划与青岛大学合作,以青岛援建的情远希望小学和曲布雄乡中心小学为试点,建立远程视频教学平台,实现青岛教学视频采集,日喀则多所学校同步播放,同步交流,开拓学生视野。”由赵炳启先生出资20万元,为日喀则偏远农村建设一到两所幼儿园。
一次援藏,终生援藏。宋广伟说,青岛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和企业的支持,尤其是爱心企业家赵炳启的默默支持,使他有信心为日喀则学校、学生和群众多做点事,为汉藏一家亲的格桑花满山开遍,多浇一点水,多施一点肥。
爱心汇聚,情暖雪域;汉藏一家,大爱无疆。由去年单纯的100多万元的捐款捐物,到今年的推动汉藏两地教育交流合作,到远程视频教学,投资建设幼儿园;从仅捐助青岛对口援建的日喀则市桑珠孜区,到范围扩大到日喀则市多个县,“情牵日喀则教育基金会”的援藏工作实现了质的提高。这就是汉藏一家亲的力量,这就是民族团结进步的力量! (记者 孙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