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来临,当很多人都在纠结工作还没找到时,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大四女生喻晓已经拿到了4所美国高校的offer(录取通知),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乔治城大学,个个都是响当当的顶尖名校!大家纷纷感叹,简直是拿offer拿到手软。
从小爱折腾的“晓姐”
翻开喻晓的履历,你会发现她的经历远比同龄人丰富得多。
小学时做小记者,课余时间进行新闻采访。中学时担任家乡广州某公益组织的公关总监,推广促进青少年共同成长的社会实践。高一时被教育部甄选为国家交换生前往奥地利学习一年,学习之余,16岁的她曾独自背包游遍欧洲。
大一时,当身边同学还沉浸在逃脱高考牢笼的兴奋时,不满足于课堂知识的喻晓开始广泛接触前沿话题,并对环境经济学和社会企业产生了浓厚兴趣,与团队成员共同创办的“探元绿色科技有限公司”碳汇林项目,获第八届“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金奖。
大二暑假,喻晓前往中粮集团实习。结合自身的碳交易知识与中粮的企业社会责任蓝图,她完成了上百页的《基于中粮集团全产业链的碳金融分析及规划》,为企业展现了社会责任与商业利益双赢的可能性,受到集团高管赞赏。
大三时,喻晓被哈佛大学哈佛学院交流生项目录取,成为该年唯一中国大陆学籍录取者(全球范围内仅30名)。同年,她还凭借成功的创业经历入选“易社计划”,成为该计划最年轻的社会企业家学者,全额奖金前往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斯坦福大学以及美国著名社会企业进行为期两周的交流访问。该计划是由美国某基金会全额资助的中国顶尖社会企业孵化器,曾获克林顿总统奖表彰。2013年,该计划从中国北京、上海、台湾、香港等90个城市和地区的3000多位申请中甄选出了30位代表,喻晓通过只有1%的入选率,与一群比自己大十几岁的“社会人士”成为了同学,向西方展示中国社会企业的发展机会,同时学习西方社会创新的先进经验。
限于篇幅,以上所列仅仅是喻晓个人经历的一部分。看着眼前这个刚满22岁的年轻姑娘,记者惊讶于她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平衡学业、创业、社会活动的能力。
“可能因为我从小就比较能折腾吧,对新鲜事物总是充满好奇,我觉得在面对一些新事物的时候年轻人要敢于折腾自己,多花时间去尝试,这可能是我和一些同龄人的不同之处。”喻晓笑着说。“我并没有想过当初的一个兴趣和尝试能如此地发芽结果。我觉得贵在持之以恒的专注,以及把握并创造一切可能的机会。很多看上去了不起的成绩,都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来的。”
因为名字中有个“晓”字,说话做事又有种成熟范,喻晓被同学们昵称为“晓姐”。“其实很多同学年龄都比我大,但他们就爱这么叫。”谈起这个绰号,喻晓感到很无辜。
“平衡学业与各项工作确实是门学问”,喻晓说她会采取一种挺“老套”的办法,“我会给各种事情设定不同级别,分别是重要又紧急、重要不紧急、不重要紧急、不重要也不紧急,我天生就是一个deadline(最后期限)非常敏感的人,比如说下周就是deadline了我一定能预先感知到,哈哈。”
“常青藤”不要“考试机器”
常青藤盟校,原指由美国东北部地区的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八所大学组成的体育赛事联盟,由于这些学校都是美国最顶尖、最难考入的大学,“常青藤”现已成为顶尖名校的代名词。
在喻晓看来,要想拿到这些顶尖高校的“门票”,成绩绝不是最重要的。“‘常青藤’不要‘考试机器’!虽然不想做‘心灵鸡汤’式的分享,但我还是要说,‘常青藤’要看到是你的‘梦’。这里的梦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理想,而是你要专注的方向。他们希望在你的申请中看到‘你是谁’,‘你在做什么’,‘你的目标是什么’,‘你怎样达成目标’,这是一个浑然一体的过程。他们要优秀的人,但是更要有梦想,而你的梦想正好是他们能助一臂之力、成就你的。”说到这里,刚才还在谈笑风生的喻晓一下子认真起来。
喻晓自认不是学霸,用她的话说,她的成功在于对自己清晰的规划:“我要感谢我赢在起跑线上。首先,我进入大学的时候就明确自己要出国读研,而且是美国的顶尖学校,所以很早就开始准备考试和关注有关信息。但同时,和很多大学霸专注学业不同,我放任自己去折腾,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大一的时候偶然接触到碳交易,和同学一起做碳汇林公司,持续关注环境经济学,做了很多关于雾霾和颗粒物的研究,关注社会企业和社会投资,做了2013易社学者,结识了很多不是大学圈子的前辈们,这些经历大大地拓宽了我的眼界和信息来源,让我接触到更多可能的机会。”
这些宝贵的机会中就包括为期一年的哈佛大学交换生项目。“刚到哈佛的时候,每次说起自己是来自中国的交流生,外国同学都会问是北大还是清华,这让我不禁下狠心要努力,用成绩证明中国还有一个很出色的大学叫‘南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