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汤卫平: 跋涉“天路”实现“锂想”的航天人

汤卫平:为了“锂想”跋涉天路

发稿时间:2015-04-27 07:35:00 来源: 文汇报 中国青年网

  广袤苍凉的柴达木盆地,一条公路冲破荒漠单调的景致,笔直奔向地平线--眼前这幅南方昆仑山脉宏大的背景,让汤卫平觉得,这大概就是韩红所唱的“天路”。

  回国四年多,这条“天路”,汤卫平走了不下十次:作为一位手握世界级锂电池技术的科学家,他要沿着这条路去往柴达木盆地的腹地,那里有着地球亿万年来为人类备下的馈赠--高原盐湖。

  中国是南美洲之外锂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其中约半数就溶于青海那几汪碧绿的卤水里。不仅科学家,全世界都在关注盐湖、关注锂,因为未来几十年,为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一场能源革命将对锂电池爆发出天量需求。

  几天前,记者走进中央“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汤卫平在上海的办公室,听他谈锂、谈盐湖、谈自己、谈团队。这是一个关于创新和“锂想”的故事,是一个可能改变世界的故事。

  改进提锂效率,就能改变世界

  汤卫平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研究员、副总工程师。在办公室,他通过几张PPT给记者讲了讲锂。

  锂是最轻的金属,性质非常适合制造电池。“以电换油”、发展新能源汽车已是大势所趋,锂电池是比能量密度最高的储能方式,是目前电动汽车的最佳选择。但有一笔账是这么算的:倘若汽车都转而用电,这些电池可能会耗尽地球上的锂。一些专家担心,锂危机可能早于石油危机而爆发。更何况,其他可再生能源--风能、太阳能,都需要锂电池储能,对冲其能量输出的波动性,那会进一步扼紧锂的供应。

  地球上已探明的锂资源,大多藏于盐湖;卤水虽然清澄,但成分复杂,含有多种离子杂质,要从中提取锂并非易事。目前,世界顶尖技术一般只能提取卤水中80%的锂;要化解锂危机,除了探矿,改进提锂效率同样意义重大。

  汤卫平今年52岁,毕业后一直围绕锂开展工作。2010年10月,他结束了在日本20年研究生涯,回国进入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成为一名“航天人”。之后不久,他就远赴青海,沿“天路”深入柴达木,忍着高原反应住在盐湖边,实地考察研究。

  中国名义上是锂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由于地球上大部分锂集中在南美,中国其实只占全世界储量的10%。过去多年,国内大量进口锂,提锂核心装置和技术也依赖国外。在盐湖,工厂的提锂效率不足50%,也就是“用一半、扔一半”。

  改进提锂效率,既能改变世界,也有助于国家安全。这就是汤卫平回国的最大动机。几年来,他搭建团队,成功开发离子筛技术和装置,提锂效率已超90%,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今年,一条卤水提锂的中试线将在盐湖边运行。

  学有所成后,一直找机会回国

  实际上,汤卫平团队在锂电池关键技术的各个环节都有布局:上游是锂资源获取,中间是新一代锂电池材料,下游是新型储能设备、空间电源等应用。目前,在面向未来的空天飞行器研发中,我国锂离子蓄电池样机的部分指标已远胜美国,其中就包含着汤卫平团队的贡献。

  汤卫平团队31人中,有30人拥有硕士、博士学位,大多是“80后”。如何凝聚这样一支“豪华”而年轻的团队,为他们“注入能量”,让他们“充分放电”,这对锂电池研发将起关键作用。汤卫平的对策,就是一套兼具航天特色与创新工作特点的科研文化。

  在空间电源所,紧邻汤卫平团队的实验室,有一个展示锂电池研发“昨天、今天与明天”的小型博物馆,其命名就体现着这种文化--“锂想空间”。作为上世纪80年代初的大学生,汤卫平经历过、内心也依然澎湃着一个高举理想的时代。在日20年,他始终不入籍;学有所成后,他一直寻找机会回国。2010年,时任日本一家高水平研究所主任研究员的汤卫平回国讲学,空间电源所原本只想请颇具声望的他举荐几位人才,不料汤卫平立即表达了归国工作的愿望:“航天一直是中国国力的标志,承载着亿万人的中国梦;能到航天系统工作,对我的职业生涯是一种提升。”

  在汤卫平看来,航天特色的“锂想文化”,大约有三层意思:引才爱才、家国情怀、创新为本。他努力将这份“锂想”传递给年轻人。他说,日本科研机构在组织上很松散,大家各自为战,适合写论文。但他之所以回国,不止想在锂电池上实现点状的理论突破,更希望让技术落地形成产业链,从而成就个人与国家的事业。“锂想文化”,是他将30多人的团队捏合在一起,为共同目标协作的特有方式。

  “别怕,失败的结果我来承担”

  对汤卫平而言,创新是“锂想文化”中的核心因子,也是当今时代最有价值的品质之一。团队成员刘静告诉记者,汤老师要求所有人都要敢于往前冲,敢于做和别人不一样的事。他一直强调,要想创新,意识比能力更重要;也只有创新,才能有助于人才的成长,有助于年轻人真正拓展出事业空间。

  创新当然有风险。但刘静说:“汤老师总是鼓励我们说,别怕,失败的结果他会来承担。”这不是一句空话,汤卫平一直想办法为年轻人营造宽容失败、激励创新的氛围,比如改革工作考核办法,或是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尽可能围绕创新争取资源。

  在同事们眼里,汤卫平宽容、温和、富有亲和力,同时对研究工作极为严谨。团队成员周欣彬说,有一次,某位研究者撰写的论文,在汤卫平那里反复修改了九稿,历时两个多月。此外,汤卫平时常在深夜为大家修改论文,同事们经常发现,自己收到的邮件,不少都是汤卫平在半夜里写的。

  事实上,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的环境,也为创新型研究提供了支持。就锂电池研发而言,只靠硕士、博士,创新成果很难落地。所里有一支工程团队,虽是大专学历为主,但对制造很有经验,他们与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组成了合理的团队配置。汤卫平说,这种条件是他在日本难以遇到的。

  汤卫平尊重日本的科技实力:“全球锂电池产业目前被中日韩三国主导,其中日本的技术最领先、积淀也最深厚。”但汤卫平看好中国的潜力——日本没有锂资源,在日本多年,到后来,他越来越有“做不成事”的感觉,仿佛空转。

  回国后的汤卫平,收入不及在日本时高,但他笑言“开销也少了”。他说自己有一个优点是平和、不太计得失,因此适合做科研。站在实验室旁的“锂想空间”,汤卫平很有感触地与记者讲起了锂电池历史上的一个故事:第一代商业化锂电池是索尼公司1991年推出的,然而那时,索尼已经为相关研发整整投入了14年。

  正如宝贵的盐湖藏于茫茫大漠,要主导革命性的技术变革,往往也要用专注与坚持走过漫漫“天路”。汤卫平说,这就是现代科技的特性:“原始创新的研究越来越耗时,但之后是爆发式的增长。”

责任编辑:李彦龙
青春建功十三五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