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岁的葛玉花头发花白,手脚蜷曲,像婴儿一样缩在躺椅上。女婿马德善随手拿来一床薄被,轻轻盖在老人身上。
阳光洒在葛玉花脸上,仿佛连空气都跟着温暖:“我在床上瘫痪了7年多,吃喝拉撒全靠他。”
马德善是临海市杜桥镇六亩洋村村民。7年来,他用两条长凳、一张竹板拼成一张“孝心床”,每隔个把小时就为老人翻身,从没睡过一夜安稳觉。
7年来,马德善一边下地干农活,一边扎扫帚卖钱。葛玉花一天15元的尿不湿费用,是全家最大的开销。
7年的劳累和精神负担,使原本身高1.75米、体重130多斤的马德善,消瘦得只剩100余斤。但他说,自己的辛苦换来了老人的舒坦和健康,便是最大的快乐。
7年零7个半月的照顾
“准确说来,娘姨已经瘫痪7年零7个半月。”马德善说,自己既是葛玉花的女婿,也是她的养子,一声“娘姨”唤了60年。
时光回到2006年,农历二月二十,葛玉花老人在坑头山上砍柴时摔倒,导致高位瘫痪,双手双脚都蜷缩着,生活无法自理,由于伤重引发了肺部感染,老人错过了最佳的手术时间,也因此落下了病根——即便躺在床上,长期保持同一个姿势久了,也会疼痛难忍。
因为妻子金莲要照顾两个小孙子,照顾葛玉花起居的重担落在马德善肩上:每天早上5点左右,马德善和妻子就起床了,分别为孩子和老人穿衣、洗脸、喂饭、换尿不湿……忙完后,马德善就下田地干农活,然后又要去后山砍毛竹,扎扫帚。
老马的孝顺,邻居马美花看在眼里:“我常到他家串门,每次来,他不是在喂饭,就是在给阿婆翻身,或者一边扎扫帚一边细心照顾。”马美花说,老马照顾得很好,阿婆虽然不能动,但身体一次都没烂过。
“就算真的走了,我也不害怕”
今年7月底,葛玉花重感冒晕倒,当场脸色发黑、舌头僵硬。马德善当机立断,包车去杜桥的临海市第二人民医院。因为抢救及时,老人度过危险。
回忆起这惊险的一幕,老人一笑而过:“我不怕死,活了这么久,女儿、女婿对我这么好,就算真的走了,我也不害怕。”
葛玉花住院5天,马德善几乎寸步不离。中间,他感染风寒,老人的另一位女婿轮换照顾。第二天,老马再次走进病房时,隔壁床的老人打趣:“那个人给阿婆翻身,阿婆痛得哇哇叫,你翻身一点事情都没有。”“当然,我是老保姆了。”老马笑着回答。
两手分别放在老人的盆骨上,轻抬屁股,用力一翻……看似轻松的翻身动作,其实并不简单。“不能让娘姨的盆骨磕到床,否则翻身会痛。”
出院后,葛玉花的身体机能没有完全恢复,大小便失禁次数频繁,一天要换十多个尿不湿,马德善总是细心地为老人擦拭、更换,不厌其烦。“如果没有他们照顾,我不可能活7年多,就算躺着不动,全身溃烂也烂死了。”葛玉花说。
去过最远的地方,是家门口
越剧是葛玉花的心头爱,以前身体好时,她场场不落。10月20日,隔壁村搭台唱戏,老人有些伤感:“以前还能用影碟机看越剧,现在坏了,想换但要180多元呢。”
7年来,老人去过最远的地方,是家门口。“没轮椅,想出门看看都不行。”葛玉花说,剩下的日子可能都要在家里度过了。
“上有老,下有小,想外出打工赚钱都不可能。”金莲说,自己编织草帽,老马扎扫帚,再种些稻谷和大蒜,全家5口人全靠这些维持日常开销,经济状况捉襟见肘。
尽管如此,只要是葛玉花想吃的食物,马德善从不心疼钱:苹果、柿子、枣子……冰箱里放着四五样水果,饭桌上还摆着一袋刚买来不久的蛋糕。“娘姨虽然身体动不了,但胃口很好。”马德善说,若是饭桌上有猪肉,娘姨能吃一大碗饭。
虽然生活忙碌且贫困,但马德善并不灰心,他说:“大家都说‘女婿是半个儿子’,只要她在世一天,我就会像儿子一样待她。”(记者苏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