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一个农民和一个基地的故事

发稿时间:2015-04-23 15:55:40 来源: 云南日报 中国青年网

  日前,记者来到武定县白路乡吉丁普村,在路上遇到了李和云,他正和往常一样走在“上班”的路上。他边走边向记者讲述着自己的故事。

  李和云今年48岁,在35岁前,他和祖辈们一样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在地里种玉米、土豆,全家4口的年收入仅有3000元左右。改变从2001年开始。那一年,云南白药集团在白路乡一座叫关坡梁子的荒山上,启动建设中药材优质种源繁育基地。李和云大着胆子,带着试试看的心态,顶着村里人怀疑的眼神,他一边应聘到基地“上班”,一边把基地无偿提供的黄草乌种苗,种在了自家的地里。“第一年就成功了,亩产量有1吨,当时的价是每公斤6到7元,云南白药公司全部收购,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他说,更为重要的是在基地干活,他不仅每个月能拿到2000多元的工资,而且学到了种植中草药及种子育苗的技术。

  “现在我不但种黄草乌,还种了重楼,全家年收入有12万左右。我也不光是在基地打工,还成了这里的编外技术员,参与了基地的多个科研项目。”李和云说,因为有了种中药材的收入,他们家从未为子女的学费发过愁,更加明白了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更重视子女的学习。

  作为一个仅有初中文化的彝族农民,李和云在2013年获得了楚雄彝族自治州“十一五”科技先进个人光荣称号。在他家堂屋墙上的正中位置上,就醒目地挂着那张证书。“在中药材种植方面,全县就评了我一人。”李和云的脸上充满自豪。

  说话间,我们就来到了云南白药的基地。云南白药集团中药材优质种源繁育公司总经理马青介绍说:“这里原来是一座荒山,属海拔在2500米的高寒冷凉之地,当地彝族村民过火把节时才会上来。我们进来后,成立了11个党支部与村民们‘一对一’帮扶,并成立了武定县扶贫奖学金。同时,基地种植及守护的工人都在当地招。”

  马青介绍,目前白药集团已向基地投资了6000万元,2万余亩的基地主要对优质药材进行驯化和人工繁育,在试验成功后向附近具备种植条件的农户进行推广种植,成品药材基地负责回收,并做标准化处理和销售。从筹建至今,基地已种植了近200多种药材,并带动了全县农户扩展种植中药材3万亩。

  “当年,村里只有一台黑白电视机,现在家家有彩电、摩托,有的盖起了洋房,有的还买了小汽车。”李和云指着远处说,“你看,原来光光的山,现在到处都是绿绿的,空气又好,景色又美。

  记者 李莎

责任编辑:实习生李婧怡
青春建功十三五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