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灿玾在他的书房内。
从医67载,医治病患无数,时至晚年仍然笔耕不辍,近3年来整理出400万字的医学文献;他不仅医术高,而且热爱中国古典诗歌、书法和音乐,醉心于中国传统文化。他就是目前山东省唯一一位“国医大师”、山东省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灿玾。
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喜欢写诗爱弹古琴
虽然张灿玾头顶上有着“国医大师”的桂冠,但是他依然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作风,现在他还住在七十多平米的小房子里。走进张灿玾的书房,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册册的书籍,这些书占据了“斗室”的四面墙壁。张灿玾告诉记者,他的房子里共收藏着六千多种书籍,其中医学类的有三千多种。
“春来早,绿上杨柳梢;春来早,枝头白鸟叫。乍看旭日娆,又见迎春花儿俏。路上车马烟尘嚣,仙侣欢歌闹,你看那黄莺随风舞,夜来明月当空照。”这是87岁的张灿玾最近创作的一首歌曲《春来早》,表达出老人对春天万物萌动的欣喜之情。张灿玾告诉记者,他少年时就特别喜欢音乐和木刻艺术,并参加学校话剧的演出,这些年虽然工作忙,但音乐的功底没有放下,近期还在整理多年以来自己创作的抒怀之作和搜集到的老家荣成的革命歌曲。
张灿玾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深刻影响着医德医风。日常生活中,张灿玾十分热爱艺术,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他爱书法,书房内悬挂着他写的各类书法作品;他爱写古体诗,遇到触动心底的事情时便写上一两首,聊以抒怀;他爱弹古琴,从中也可感悟天地自然的奥妙。这些艺术爱好,让张灿玾的晚年生活更加丰富,也和他的中医研究相得益彰。“中医是一门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科学,中医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想要成为‘大医’,就不能没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张灿玾说。
每年以百万字速度,整理出版中医古籍
今年3月,《保元堂三世医案》终于出版了,这本书记录着张灿玾家族三代人的医案。“书中收录了1200个病例,其中祖父的50例、父亲的600多例、我的500多例,里面记录了中医实践中的案例。这本书出版了,我的一个心愿也算完成了。”张灿玾说。据了解,《保元堂三世医案》医案部分包括了中医临床各科200多种病证1200多例的病案记录,均以个案形式介绍,充分反映中医诊疗的望闻问切、理法方药及辨证论治的诊疗特色及保元堂医学世家的临床经验。
1928年,张灿玾出生在荣成市一个医学世家,其祖父、父亲一生为医。张灿玾自少年起就跟随父辈们学习医术,在中医实践中奠定了自身良好的医学基础。
对于像张灿玾这样的“国医大师”来说,“著书立说”不仅能梳理自己的知识体系,也是传承自己医术和经验的方式之一。从2012年10月重新修订《黄帝内经文献研究》开始,张灿玾坚持每年以100万字的速度,整理自己学医的经验,到现在已经整理出版了400万字的著作。张灿玾整理的中医古籍文献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与他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密不可分。
当医生不能想发财,要用心为病人服务
“对待病人应该像对待亲人一样。当医生的如果没有大慈大悲的心,那就不是个好医生;做医生不是生财之道,如果医生发了财,病人可就受不了了,所以当医生要为病人着想,不能想着发财。”这是张灿玾常对学生们说的话。
张灿玾回忆年轻时跟着父亲行医,普通感冒基本不用专门吃药,给些小偏方,教病人如何就地取材看好自身的病,尽量让病人少走弯路。虽然家里经济压力也比较大,但是张灿玾一家人坚信在农村行医不是发财致富的职业,要用良心和爱心做事,多为他人考虑。
“大话说不得,牛皮吹不得,保证下不得。”这也是张灿玾的口头禅。在六十多年从医路上,张灿玾一直踏踏实实、规规矩矩地给人看病,把病人看成自己的亲人。“医生必须有高尚的情操,做一个有良知的人,不能心里只装着钱。中医看病,不是单纯只讲究技术,是要用心用感情为病人服务的。”张灿玾说。
从年少时悬壶乡里到“国医大师”,张灿玾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可以用他的“习业训词”来总结,那就是“厚德怀仁,乐群敬业,医文并茂,理用兼优。”特别是他的敬业精神,把医术的提升和中医文献的整理注释相结合,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兼修并用。
文/片 本报记者 许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