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神像雕刻第三代传承人曾德衡:雕刻澳门乡愁

曾德衡:雕刻澳门乡愁

发稿时间:2015-04-18 07:03:00 来源: 光明日报 中国青年网

  一个蒙蒙细雨的午后,年逾古稀的曾德衡亲自到澳门新马路街口为记者引路。身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澳门神像雕刻的代表性传承人,他家的老店已经在这条街边的一条巷子里经营了80多年。

  新马路是澳门最繁华的街区,两旁全是年逾百年的西式古典建筑。2005年7月,这里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回归祖国后,澳门在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同时,对文化和历史的重视日益加强。曾德衡认为,申遗成功让澳门人通过来自世界的肯定提升了文化自我认同,大大增强了文化归属感。让曾德衡尤为自豪的是,他家传的“澳门神像雕刻”技艺,在回归后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曾德衡的家族经营神像木器雕刻近百年,祖传至今的大昌佛像雕刻木器店已有逾八十年历史,成为澳门“寿命”最长的神像木器店。时至今日,神像雕刻业逐渐式微,但曾德衡却坚持认为未来仍有发展空间,他说:“中华传统文化的力量不可小觑,神像雕刻承载着澳门人的乡情与文化。”

  曾德衡介绍,澳门的神像雕刻起源于渔民及民间的宗教信仰。澳门自开埠以来,捕鱼业在历史上担任着重要的经济角色。由于海上作业风险大,渔民多有信仰习俗,并在船上放置各种神像随船出海,以求化险为夷。作为见证一个时代信仰的行业,澳门木雕神像被澳门人保留下来。

  从简单质朴的木偶到今天的大型佛像,澳门神像雕刻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其中既有初期的摸索和探求,也有吸收、改良和创新。它既保存了本地神像雕刻工艺的优良传统,如古法漆艺、金箔工艺和传统佛像造型,又吸收了外地的造像设计和接合方法,并引入先进的生产工具,使产品由基本的“木雕公仔”发展到具有国际水平的贴金木雕佛像、佛具和重逾数十吨的妙法寺木雕大佛,这是澳门神像雕刻业艰苦经营、不懈努力所取得的骄人成就。

  身为澳门神像雕刻第三代传承人,曾德衡表示从前做事“就是自己顾自己,没想到传承那么多的事情”,现在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后,他感到自己肩头多了一份责任,必须为澳门传统手工艺的保留和发扬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我们已经有了第四代传人,这门技艺还要继续发展,一方面继承传统工艺,另一方面也要融入现代技术,做到传承和发展相结合。”曾德衡的侄子——从加拿大留学回来的曾健新,已经开始学习神像雕刻工艺,决心将家族事业发展壮大下去。

  截至2013年底,除“澳门神像雕刻”外,澳门还有“粤剧”“凉茶制作技艺”“南音说唱”“澳门道教科仪音乐”和“鱼行醉龙节”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粤剧”还于2009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以生机勃勃的状态,唤回人们对澳门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记忆。

  “保护好传统技艺,有利于传承中华文化血脉,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曾德衡表示,“澳门是一个八面来风的文化交汇之地,神像雕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具有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特殊意义,我辈不敢忘责。”(记者 罗旭)

责任编辑:李彦龙
青春建功十三五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