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茅冠隽
“这么先进的技术能用在自己身上,真是想都不敢想!”在医疗3D 打印技术的辅助下接受完骨盆髋臼骨折手术后,31岁的唐鹏程紧紧握住第二军医大学骨科博士杨鹏的手,激动得热泪盈眶。
唐鹏程是广西兴安县人,去年夏天因车祸导致右髋臼严重骨折。如用常规手术治疗,时间长且出血量多,还容易造成术后并发症。当时,第二军医大学博士团正在兴安县进行医疗帮扶,博士团成员杨鹏经慎重考虑,决定用3D打印技术重建并打印患者骨折模型,委托上海的专业医疗机构打印好1:1的骨折模型连夜送到兴安县医院先进行模拟手术,提高手术效果。最终,原本需要5到6个小时才能完成的手术仅用了3.5个小时就顺利完成,术后患者骨折复位状况良好。
唐鹏程是许许多多个受到第二军医大学博士团帮助的患者之一。该博士团组建于2000年,团员均为共产党员、博士学历,他们深入老区、边区、营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等“四区”送医送药,足迹遍及新疆、青海、西藏、广西等9个省、市和自治区。
15年来,博士团成员运用他们的专业知识,为不少重病患者带去了生命的希望。在西藏,博士团成员王志农在海拔近4000米、动脉血液氧饱和度不到90%的条件下,为患有先天性主动脉瓣畸形的11岁藏族男孩实施了高难度的体外循环心脏手术; 在云南,81岁的李扬华老人双眼白内障失明5年,因患心脏病而手术困难,6名博士迎难而上、精诚合作,仅用48分钟就使老人重见光明;在新疆,一名刚满11个月的女婴昏迷了3天,父母跑遍当地医院也查不出病因几近绝望,博士团成员李永生采取腰穿检查后确诊为病毒性脑炎,全力抢救后女婴奇迹般苏醒……“我们医疗帮扶的目的,就是用最好的技术、最新的治疗理念服务人民群众,百姓的需要就是我们的研究课题!”杨鹏说。
为了解决博士团的流动性问题,给“四区”留下一支“常驻博士团”,博士团成员们在治病救人的同时也不忘“授人以渔”。2001年,消化内科博士杜奕奇随团在青海海北医疗帮扶期间,发现该院的电子胃镜无人操作长期闲置,于是利用一周时间进行了20多例胃镜彩图示教,将胃镜技术传授给该院医生,并帮助他们建起胃镜室。14年过去了,杜奕奇至今仍常通过电话、邮件甚至直飞等方式,为当地医生进行业务指导。据统计,博士团针对胃病、白内障、妇科疾病、小儿心脏病等边远艰苦地区的常见病、多发病,共进行技术带教10万余次、手术示教500余台、理论授课200余场。
如今,博士团的故事已鼓舞了一批批二军大学子。15年来,学校共有近万名毕业学员主动要求赴边远艰苦地区工作,实现了学员100%递交支边申请、100%服从分配、100%安心保障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