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社会上流行一种说法学英语没用,甚至汉语差也是学英语造成的。我认为这个是不负责任的,没有科学性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向明友今日表示。
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教育出版社、国际语言研究与发展中心今日在武汉召开“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500多所院校的900多名参会者共同探讨大数据时代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发展大计。
以高考一年两次英语考试改革撬动的高中英语教学改革已经启动,与此相衔接的大学英语如何教又成了一个问题。以往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高中成绩优秀的学生进入大学有的甚至是知名大学英语学习能力和水平都在退化”,曾引起社会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质疑。
此次与会的多位专家也认为以考试主导的外语学习确实存在。“长期以来,以考试为导向的教学带来教学和使用脱节的问题,然而,这和我们教师专业能力水平也有关系。”向明友说,学外语的关键期在12岁至16岁,有的城市学校七、八岁也学一点。这都无可厚非,但学英语不是到社会上去上培训班,而是让孩子有兴趣有环境,比如看看英语动画片、听听英语歌曲、看看英文电影、读读小说,在兴趣中学习,不能从小为功利而学习。孩子的学习不能为社会培训机构牵引,社会对此要有冷静思考,学校更应该承担起对孩子进行系统科学的教育。
教育部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南京大学教授王海啸也认为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外语达到母语者能力的需求。进入中学开始学外语可能比幼儿时代效率更高。过早学外语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一旦遇到不合适的师就可能压抑孩子的学习兴趣,影响以后的学习提高。
“长期以来有人责备学生英语能力提高不显著,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英语课程组织方面,我们要更多去选择应用能力,要更注重语言使用和运用。”王海啸说,比如,可以用慕课和微课组织英语教学,使语言测试能偏重于语言内容测试。现在改革后的中学英语教学基础要求是必修6分、选修分为0到8分,这不是降低外语水平要求,而是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外语教学实际。
“即将发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基本与中学教学改革衔接,分基础、提高、发展的要求,使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生源水平,合理科学地组织教学,我们长期所担心的问题可以慢慢消除。”王海啸认为,有些孩子有更强的听说能力和读写能力,有文学创作才能,有表演才能,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能力,这种变化将对大学英语教学提供新的要求。
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王守仁认为,“现在高考英语一年多考的变化为大学英语来说带来了更多选择,将来还会面临各种不同语言层次技能的学生进入大学,加快教学英语改革当然也面临很多困难、挑战和迷茫。”大学英语究竟是要做通用英语还是学术英语,教学与使用如何不脱节,都需要教师主动关注、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中寻求解决方案。学外语说到底是要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