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23年坚守边远变电站 从“夫妻小站”到“单人值守”

发稿时间:2015-02-22 07:12:03 来源: 中国文明网 中国青年网

  清晨,温暖的太阳照进控制室的操作台,金色的阳光洒满石河子垦区的一四七变电站,除了高压设备发出咝咝的电流声,变电站内一片静谧。一个人巡视设备、一个人抄录表计、一个人做饭吃饭,刘传明坚守着一四七变电站一载又一载。在这常人无法忍受的寂寞环境里,这位基层变电站站长把站当家,实现变电站安全运行23年。

刘传明巡视设备运转情况。图片来源:石河子新闻网

  24小时值守 从“夫妻小站”到“单人值守站”

  一道十几米长的院墙,将石河子市供电公司一四七变电站与四周隔开,站里显得极为安静。

  “十天半个月没有人来是常事。寂寞了,我就自己和自己说说话。”该站站长刘传明习以为常地说。

  该变电站距离石河子市60多公里,承担着给一四七团的工农业、职工生活用电的供电任务。输电、变电、配电、供电,每天周而复始,重复着同样的工作,极为单调。然而,已近60岁、头发花白的刘传明,竟然从1992年起,一直坚守在这里。

  说是站长,实际上在2012年3月刘传明的妻子退休前,这里只有他和妻子两个人。他们的家,就在变电站院内,一个不足50平方米的平房。因为变电站需24小时有人值守,他们的工作、生活,几乎都在这个院子内。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和妻子的对话也变得越来越简单。有时,一天里他们说的最多的话就是“巡检去”、“吃饭了”。

  平淡中,是沉甸甸的责任。

一个人做饭、吃饭,刘传明的日子单调却很充实。李红摄 图片来源:石河子新闻网

   自从他1992年调到一四七团变电站后,他的“根”就扎在了这里,他把家安在了站里,妻子李卫红也跟着他来到这个偏远的小站。23年来,他经历了变电站的初建、扩建和增容。2004年站内两位职工退休后,站里再也没有增加人,他和妻子主动承担了本应由4个人承担的运维工作。从此,一四七变电站成了名符其实的“夫妻小站”。他俩长年驻守在站上,没有节假日,每逢周末,他的孩子都是在变电站渡过。每年春节、中秋,三口之家的团圆饭也都是在站上吃。2012年3月,妻子正式退休,剩下了他自己,“夫妻小站”变成了“单人值守变电站”。

  公司也曾多次想到过将刘传明调回市里工作,却因为没有哪个年轻人能在这儿坚持,只得作罢。在刘传明妻子退休后的时间里,除了公司有时从其他变电站抽调的临时工作人员,他几乎一直一个人在这儿坚守。“哪怕只有我一个人,我也会把电供好。”刘传明说。

  从门外汉到行家里手 只上过6年小学的他带出一批技术骨干

  参加工作40多年了,刘传明用责任心确保了变电站的稳定安全,展示了一名普通电力职工对电力事业的忠诚。只上过6年小学的他,凭着刻苦钻研的毅力,从一个门外汉成长为行家里手、技术尖子,他主持编订的《变电运行管理制度和变电运行规程》,为供电公司培训了大批变电运行技术人员。

  1972年,刘传明进入城西变电站,正式成为一名变电运行工。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刘传明深知干好运行工作必须打好文化基础,他以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仅用9个月的时间,就自学完了初、高中年级的各门课程,阅读了能找到的所有变电运行专业书籍。白天,他在现场接触和熟悉设备,对照图纸和说明书了解设备结构和要点;晚上,他在灯下看书查资料,弄懂电路原理,熟悉设备性能特点。就这样,凭着一股韧劲,在短短的几年里,他硬是拿下了变电设施的整套技术,一步一个脚印地从“门外汉”成长为行家里手、技术尖子。

刘传明在指导年轻同志,大事小事他都要做到一丝不苟。图片来源:兵团文明办

  1981年,石河子电网进入大发展时期,泉水地、下野地110千伏输变电工程相继建成,电网提高了一个电压等级。石河子110千伏输变电电网首次向下野地6个团场和沙湾县两个乡供电。刘传明作为公司变电运行技术骨干,担任110千伏下野地中心变电站站长,并肩负培养变电运行值班员的重任。每天,他除了做好值班运行维护工作,还抽出大量时间,给三十余名年轻的变电运行工人传授电气知识,讲解变电设备构造、性能、工作原理,帮助大家熟悉图纸和设备,传授运行维护经验。一批年轻的运行人员在刘传明手把手的指导下,很快能够独立操作,后来都成为了下野地、安集海、莫萦湾等十多座变电站的技术骨干。

  1982年,他参与编撰供电公司的变电运行规程,编写了事故处理部分,对于正确分析、及时处理变电运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和事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成为运行人员日常工作的规范和指导。

  1992年12月,石河子垦区第一座现代化集控变电站——35千伏一四七团变电站建成投运,刘传明受命担任一四七团变电站站长。这里是高科技的变电运行控制设备,他原先掌握的运维经验全无借鉴之处,一切只能从零开始。为尽快摸索出集控变电站的运行模式,他一边熟悉设备,一边向集控台厂家技术人员请教。经过几个月的钻研,他逐渐掌握了集控变电站的设备性能和工作原理,并先后为设备缺陷提出十多条改进意见,确保一四七变电站实现零缺陷移交。在刘传明精心管理下,一四七变电站实现了建站23年无事故的长周期安全运行,工作票和操作票合格率达100%。

  其实,这里时常出现的大风及雨雪天气经常考验着刘传明。2012年4月19日下午,突如其来的大风天气使线路跳闸,一四七团出现大面积停电。刘传明从集控台显示的各种数据中,仔细分析跳闸的具体位置,却一无所获。如不尽快弄清问题出现在哪里,抢修人员将无从下手,正常的供电势必受到影响。怎么办?刘传明果断地关闭所有的线路,一一排查。终于查出,是两条线路同向接地,造成大面积停电。有着40多年工龄的刘传明还是第一次碰到这种现象。这几十年来,刘传明都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把电供好,不能让团场、居民为电的问题而发愁。

  为变电站建立“病历档案” 凭良心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刘传明常常说:“我觉得没做出什么贡献,爱岗敬业就是凭着良心一辈子做好一件事。”一辈子做好一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不易。

  为了对变电运行了如指掌,他为变电站精心建立了“病历档案”,将该变电站平时的点滴运行故障都详细记录在册,从事故的起因到处理应对方法都找到了最有效的途径。他每天守着集控台、变电器等各种设备,每隔两个小时,他就要沿着巡视路线走一遍,仔细巡视着、细听着,捕捉着设备异常的蛛丝马迹,并做出迅速处理,将危机在萌芽状态控制住。刘传明说,只要听听变压器运转的声音,就知道有无异常情况。这是对工作的那份热爱而练就的特殊本领。

  “设备巡视如同我们做身体检查一样,只有切实做好变电站设备巡视工作,才能及时地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中,为变电站的安全运行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是刘传明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近些年,由于一四七团变电站的设备逐渐老化,出现了各种故障。很多设备的零配件老化损坏后,因原厂家已不再生产,也无法替换,只能拆了东墙补西墙勉强支撑。一些老旧的供电设备大都因超期服役而满身伤病且无法修复,而守着这些供电设备半辈子的刘传明早已熟知了这些设备的薄弱环节和脾气秉性,遇有设备事故异常,他都能手到病除。每次遇到石河子家中有事,他总是匆匆办完事立刻就赶回变电站,他觉得耳畔枕着变压器“嗡嗡”的声音才睡得踏实。

每隔一小时刘传明都要在值班室里认真记录监测表中的数据。图片来源:石河子新闻网

  在一四七团变电站里没有惊天动地的感人事迹,也没有热火朝天抛洒汗水的浩大工作场景,有的,只是日复一日一成不变地巡视设备,是看似寻常的倒闸操作,以及处变不惊的事故处理。节假日的事故处理和半夜三更线路跳闸,是变电运行工作最常见的场景,这20多年来,刘传明大年三十的除夕夜都是守在值班室里度过的,而这在他早已习以为常。越是万家团聚、逢年过节的时候,他就越是分外小心,坚持在第一线,而没有一句怨言和推辞。他常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年节的时候,我们也会想家,想和家人团聚,但是咱们的工作特殊性摆在这里,为了大家舍小家,就是我们分内的事,为了确保用户能安居幸福,我们的付出是值得的!”供电公司党委书记方金山说,“只要有老刘在,这里就是我们最放心的一个变电站。”

  在寂寞的工作环境里,他有自己的生活之道。他的文化程度不高,但他以其过人的记忆力博古通今,天文地理、历史掌故概有心得,读书过目不忘的本事堪称传奇,其兴趣之广、涉猎之深、见解之独到、记忆之精准令人叹服,常常吸引许多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前去拜访,与之谈古论今。现在他已年过半百,再过几个月就要退休了。在团场小站默默工作的他获荣誉无数,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好员工”,还连续当选四届石河子市人大代表。岁月轮回,设备变迁,唯一不变的是他对变电站工作的那份热爱。

  

责任编辑:王秀丽
青春建功十三五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