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培源 资料图
20年前,初秋时节,中国科技界在北京中苑宾馆举办了“国际流体力学与理论学术讨论会”,会议除了学术交流,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是给一位老寿星庆祝90岁生日。专程前来祝寿的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总计300多人,其中有很多“重量级人物”:吴大猷、顾毓琇、李政道、杨振宁、周光召……如此阵容集体庆生,在学术界可谓空前绝后。
这位具有如此感召力的寿星是谁?为什么能够得到大家如此一致的尊重?
他就是我国近代力学奠基人和理论物理奠基人之一,曾为我国科技事业、教育事业和世界和平做出了杰出贡献的物理学界大师周培源。
时光荏苒,20年转瞬而过,在周老诞辰110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回望他不凡的一生。
发奋读书、立志报国的清华才子
1902年8月28日,周培源出生在江苏宜兴一个开明绅士家庭。而就在一年前,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国再次陷入了被列强瓜分、帝国主义凌辱的时代乱潮。幼小的周培源,就在那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的时局中成长。
10岁开始,周培源随祖父离开宜兴老家,辗转于南京、上海读书,16岁时入读上海圣约翰附中。在摩登都市读书的周培源常常在公园看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心中别是一番滋味,而一次相当屈辱的经历更让他坚定了振兴中华之宏愿。
那天,周培源和同学在外滩草地上散步,竟然被一个外国看守轰了出来,他非常气愤地问:“我们为什么不能在这上面走走?”那名看守漫不经心而又轻蔑地说:“中国有一天强大了,你们就可以在这上面走了。”这番经历让周培源刻骨铭心,在感到愤怒的同时,也意识到只有中国强大了,才能不受外国人的凌辱,自己的人民才能在自己的国土上随意行走。
1919年,志在拯救中国的五四运动爆发,周培源毫不犹豫地加入到游行请愿的队伍中,贴标语、喊口号,他始终冲在最前列。上海圣约翰附中也因此开除了他。
失去学籍的周培源没有放弃,他回到宜兴乡下,躲进一座寺庙继续潜心读书。一天在浏览报纸时,他无意间看到清华学校在江苏省招考五名插班生的广告,考试地点定在南京。刻不容缓,他立刻赶赴南京参加考试,正所谓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他一举成功,得入清华。
多年后谈及此事,周培源仍兴奋地说:“那则报上的招生广告只登了一天,而且是非常小的一条消息,居然被我看到。”就这样,周培源迈向了人生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并与清华学校结下了不解之缘。

学生时期的周培源。资料图
据周培源的儿子撰文回忆,当时的清华学校分中等科、高等科两部分,每科四年。而由高等科毕业后,要经过严格筛选,“品学兼优”者才可被直接送往美国,插班进入美国大学二、三年级,学成后回国。由于学校实行淘汰制,因而每年都要招收插班生。周培源报考时,清华已准备成立大学,所以不收一年级新生,而只收插班生。
在清华读书期间,周培源学习成绩优异。他特别钟爱数理化,崇尚“科学救国”。在他进入清华的第一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得到科学验证,在全世界引起轰动,报刊、杂志等介绍相对论的文章比比皆是,极大地震动了周培源年轻的心灵。于是他改变学工程学的初衷,决定学习物理。
1924年,周培源从清华大学毕业,当获准“庚款留美”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芝加哥大学物理系。与许许多多“庚子赔款”出国留学的中国学生一样,他发愤读书,希望学得一技之长,报效祖国。他也正是凭这样的信念创造了一个奇迹:用了3年半时间,修完了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学位。1928年他获得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理学博士学位,并因其学业与科研成果特别优异而获得该院最高荣誉奖,与赵忠尧、何增禄二人一起被该院院长、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国际著名物理学家密立根称之为“加利福尼亚中国三杰”。他的博士论文被当今自然科学史专家许良英评价为“起点高、难度大,说明他当年心志远大”。
周培源的女儿也曾经问他:何以能3年半连拿三个学位?周培源回答:“勤奋。别人夏天都休息时,我到处去选课,所以很快修满学校规定的学分。”
1929年,27岁的周培源回到祖国,受清华大学第一位校长罗家伦聘请,成为该校最年轻的物理教授。
诲人不倦、桃李天下的教育大师
到清华任教后,周培源先后开设了理论力学、电动力学、对论等理论物理领域的前沿课程,将世界上最前沿的理论和研究带到了清华。

1920年在清华学校读书时,周培源(左二)与同学讨论问题。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