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经王光祈介绍,赵世炎结识了李大钊。
当时,王光祈和李大钊正在筹办少年中国学会。李大钊希望在中学生中也发展优秀少年作为储备会员。没过多久,李大钊约见了赵世炎,两人促膝长谈至深夜。

周恩来和邓颖超看望在莫斯科学习的烈士遗孤。前排左起为张芝明(张太雷之子)、赵令超、赵施格(赵世炎之长子和次子)、后排左二为郭志成(郭亮之子)。 资料图
那一年,赵世炎19岁。
“我不做文牍,我要去做工。”
到达法国后,赵世炎拒绝了萧子升、李石曾为他在华法教育会谋职的邀请,先后在几家铁厂和汽车厂做工。因为没有相关的专业技术,他只能做锯铁、拉车等粗笨的力气活。
可是,即使生活艰苦劳动繁重,赵世炎仍坚持学习法文,阅读马克思主义的小册子。工余的傍晚,他总会到楼顶平台上,借着夕阳的余晖用功读书,还愉快地称自己为“黄昏之贼”。
在做工的这些工厂里,赵世炎结识了了大批华工,其中有一批人还是没有自由身份的,他们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赴法当壮工的目不识丁的中国农民。当时法国陆军部规定,要取得自由身,必须先行向法国政府缴纳六百法郎的“赎身费”。赵世炎就从这里一头扎进了最肮脏最穷困的劳工群众的阵营里,为他们争取自由之身,策动罢工,要求提高工资待遇,教他们识字求学,创办《华工周刊》。赵世炎成为了华工们的主心骨。
赵世炎在旅欧的青年学生中也享有很高的威望。在他的组织和带领之下,巴黎拒款大会怒打外交官、进占里昂中法大学以及多次的游行示威,他表现出了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以及过人的组织天才和办事能力,成为了数千名赴法勤工俭学的青年学生中为革命斗争的摇旗呐喊的旗手。
1922年6月,赵世炎和周恩来等人在巴黎共同创立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赵世炎担任书记。从此,旅欧的革命青年有了一个统一的组织。
领导上海工人运动
1926年5月30日,五卅惨案一周年。
上午8点,上海外滩、南京路到跑马厅(今人民广场)到处都聚集满了工人和学生。
海关大钟“当、当、当”敲响了十下,只见一群邮电工人的自行车队一马当先从南京路飞驶而过,铃声一片。
顿时,上海各大马路上出现许多游行队伍,红旗招展,传单飞舞,口号声犹如海啸。
年轻的演说者们登高而呼,慷慨陈辞。
租界巡捕开来了铁甲车,举起高压水枪对着游行的人群一顿扫射,却仍然未能阻挡游行队伍推进的脚步。
直到傍晚,游行示威的大众才逐渐散去……
这场“五卅”周年纪念日示威游行,就是赵世炎领导组织和准备的。在《五卅纪念运动之教训与上海民众之责任》一文中,他高度评价“五卅”周年纪念大示威,说“不能不说是八十年来帝国主义第一次对民众的武装退让”。
1924年秋,赵世炎回国。先后担任中共北京地委书记等职,协助李大钊领导北方的革命活动。
李大钊曾称赞身边这位主要助手说:“世炎脑子快,很多问题对我很有启发。”
1926年5月,赵世炎遵照中央决定来到上海。他化名“施英”,先后领导上海工人举行三次武装起义,并最终获得胜利。
当年上海工人流传着一首民歌,其中有这样几句:
“天不怕,地不怕,哪管铁链子下面淌血花……”
“折下骨,当武器,不胜利,不放下。”
由赵世炎领导的工人纠察队,更是豪迈地说:“被捕坐牢,家常便饭。枪毙杀头,告老还乡。”
“志士不辞牺牲!”
武装起义成功后,蒋介石率北伐军进入上海。4月12日,蒋介石开始了反共屠杀,赵世炎等人转入地下。
当时不断有人牺牲,也有意志不坚定者脱党和叛变,赵世炎每次主持江苏省委的会议时见来人越来越少,就一再鼓励大家要坚定信念,他说:“共产党就是战斗的党,党存在一天就必须战斗一天,不愿意参加斗争,还算什么共产党员!”
1927年7月2日,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国民党警探根据叛徒的供词,闯进赵世炎的住所。此时,赵世炎外出未归。妻子夏之栩和岳母夏娘娘焦急万分,在窗口见他走进院门时便奋力把报警的花盆从窗台上推下去,可惜因风雨太大,赵世炎未看见仍走了进来,不幸被捕。在提审中,赵世炎坚定地说:“志士不辞牺牲!”
1927年7月19日,赵世炎在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慷慨就义,年仅26岁。 (中国青年网记者 朱琪红编写)
记者手记:
有人曾形容赵世炎的性格像一团火,总在燃烧并照耀着他人。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家人也纷纷走上革命道路,为民族存亡奔走呼号、流血牺牲。
革命烈士从来不是一个人,在他的背后还有许许多多我们不曾知晓的名字。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声音:“为信念奋斗!”
作为新一代青少年的我们,就是革命先烈们的火炬接力手,继承他们的革命理想,不负青春,拼搏奋斗!
更多内容,请上中国青年网浏览:
《青春励志故事:赵世炎》(http://qclz.youth.cn/zhshy/)